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5)

共检索到 135 条数据

  • “互联网+”时代面向儿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传统的传播与保护方式却使其逐渐边缘化。儿童是民族文化延续的基础,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播必须考虑当下儿童的特征。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具体可分为:移动互联网信息互动传播、基于大数据的定向传播、基于社交软件的群体传播、非遗传承人的自媒体传播、线上线下的混合式传播。将非遗文化传播出去是对其保护的开端,数字化传播需要传播主体对非遗文化精髓有准确的把握,但同时对于小众的非遗也不能忽视。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施路径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及弘扬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实现非遗可持续传承的关键在青少年,学校教育无疑是青少年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可以从部门合作、课堂教育、传承基地和传习馆(所)、开展实践活动、加强网络宣传、建立法规条例等六个方面探究非遗进校园的实施路径。

  •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路径探析 2020-06-01

    本文在对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梳理的同时,提出了改善贵州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贵州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发展工作有所裨益

  • 商业视域下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随着非遗商业化开发程度加深、传承人老年化等传承现状,湘西非遗正面临文化内涵被淡化、原生态环境被破坏以及受外来文化冲击等传承困境。为促进商业化趋势下,湘西地区非遗更好传承,应从重视传承人培养、丰富传承形式、优化传承路径等方面展开。

  • 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三灶民歌进校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虽然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仍需要新的传承基地和传承人。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智力库和人才库正是最佳选择。鉴于此,本文将对珠海非遗三灶民歌与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其他地区的非遗保护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合肥抛头狮传承路径的优化 2020-06-0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肥抛头狮舞法技艺、文化保护和传承路径等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合肥抛头狮的技术特点、历史文化和表演器材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舞狮技艺,属于典型的地域性舞狮.保护非遗项目合肥抛头狮,除了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场地支持以外,应采取系统记录抛头狮舞法技艺、加强与舞狮项目与学校武馆的合作、进行宗族回归教育、团结乡里开展抛头狮等措施,优化合肥抛头狮传承路径.

  • 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析 2020-06-01

    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久远,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体现,也体现了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随着雄安新区整体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当地的非遗将受到严重的冲击。积极探索长远、有效的保护路径,是推动雄安新区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路径研究 ——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高等院校是文化和人才的输出地,应号召更多的人加入非遗保护中,使其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使命。通过分析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非遗教育方面的探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