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造纸技术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通过对文化、非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内涵进行梳理和回顾,强调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一种类别。提出对作为"非遗"技艺的造纸技术的传承保护的四个原则:生产性保护原则、活态性保护原则、整体生态保护原则以及"创新转化"原则。
-
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以玻璃工艺为例 2020-06-01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健康发展问题,该文通过理解与剖析非遗文化内涵,结合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形象符号对产品进行易用、创新设计,将非遗衍生品从以往的观赏品变为现代生活中的日用品,从而以设计驱动消费,使非遗文化能更好地被世人传承下去。该文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玻璃工艺为例,探究现代玻璃创意产品的创新设计,使玻璃艺术在现代经济、时代影响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宝藏。它承载历代先辈的文化信仰和价值理念,饱含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情怀,宣示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在工业文明和科技现代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拯救其脱离窘境便成为迫在眉睫的紧要课题。方法透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瓶颈,找寻影响因素,提供解决对策。将非遗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保护与传承,构建"互联网+"对非遗保护与推广的有效路径。结论契合当今时代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开展非遗资源辐射共享,扩大非遗宣传力度和传播范围,形成以互联网为媒介载体和技术手段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新局面。
-
目的论视角下佛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研究 ——以佛山木版年画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以佛山木版年画为例,从非遗文化负载词与汉英语言差异两个角度探讨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英译策略和方法,可以看到,用目的论指导非遗外宣英译可以提高非遗外宣英译质量,即翻译时须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以提高译文可读性,实现非遗文化的跨文化交流。
-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以常州梳篦为例 2020-06-01
常州拥有丰富的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深度发展,"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受到文化创新、市场开拓等内外因素制约,目前"非遗"资源面临较大的生存危机。文章拟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为例,通过实地走访与调查,分析其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以期在旅游经济发展趋势下充分挖掘常州梳篦资源的旅游市场潜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技艺展陈实践 ——以“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非遗本身所具有的活态性、流变性、地域性等特征,使传统技艺展陈对人文氛围、制作技艺过程和人的价值有着更高的要求。自2015年12月以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与苏州博物馆共同主办了八场"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通过展览,组织方、参展人、观众进行互动,内容逐渐丰满,品质也随之得到了不断提升。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划人员之一,笔者在此就"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的组织经验进行分享并供探讨。
-
澳大利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① 2020-06-01
本文介绍分析了澳大利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和保护现状,认为其保护特点为:社群基础和自然传承性非常强,具有祖传制的无形性,具有开放包容性。澳大利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调文化主体即"人"的重要作用,努力将传统教育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传承方式相结合。其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包括: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发挥高校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的作用,打造"教师+传承人"的高校双师型队伍。
-
国外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路径及启示∗ 2020-06-01
国际图联(IFLA)1975年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作为图书馆的首要社会职能之一,保护并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履行社会职责的体现。国外非遗信息传播在静态、动态、立体模式上,探索出3条有益路径,对我国图书馆参与非遗信息传播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