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以晋中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区域性大学的地方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掌握较多的学术、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天然的局限性,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特点,与政府部门协同创新,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加大应用性研究,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
资讯快递 2020-06-01
百工百匠非遗新生9月6日上午,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非遗展演中心落成典礼挂牌仪式,在北京七棵树创意园区隆重举行。非遗展演中心的落成,标志着民贸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化传承方面,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副会长高德辉、民贸会非遗工作委员会主任董策力、副主任杨青湖、非遗工作委员会文化顾问暨当代知名茶文化研究学者唐建平等人参加了隆重简短的开幕仪式。
-
论21世纪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是二十一世纪较为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基本分析视角,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影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进一步了解到国内外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方言文化的法律保护:定位、归因与进路 2020-06-01
方言的法律定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实践中因传承载体的单一定位而大大限定了方言保护的实际效果,故有必要回归到方言文化自身的"非遗"定位。方言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濒危危机与特征弱化的势态,其法律因由包括发展方言与推普政策的"零和博弈"困局、方言保护缺乏明确规范指引、法律适用对方言用语的天然排斥、方言歧视的法律救济阙如。方言保护的法律进路构建包括:立法上确立个体与群体方言权;弱化行政管制与采用柔性行政指导;司法制裁失范行为以及对方言用语的特定践行;提升社会整体方言权利意识与加强公共服务供给;通过调查传承与馆藏存档对方言协同保存。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滇海虞衡志》的文献价值及利用 2020-06-01
《滇海虞衡志》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方志,记述了贝叶经制作、造纸、玉器制作等传统手工艺以及农耕、生产、节庆等民俗文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为非遗保存提供了良好范式,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考证依据,为非遗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补充,可以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药品食品生产以及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
将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高职英语校本课程的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本市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如何将石家庄非遗文化融入英语课程中,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对外传播。
-
谈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思路 2020-06-01
在对辽东7个满族自治县市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揭示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分析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探讨了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思路。
-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分布特征及成因 2020-06-01
通过对吉林省政府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统计和分析,与国家和其他各省比较,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类型结构,还是地域分布、民族分布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类型结构方面,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划分为四个梯队: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属于第一梯队;传统美术和民俗类次之,属于第二梯队;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医药数量接近,都在20~30项之间,属于第三梯队;曲艺和传统戏剧数量最少。在地域分布方面,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中部和中西部,在这种带状空间分布特征下,又呈现以部分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组团状集聚分布特征,且不同类型非遗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在民族分布方面,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但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占据了半壁江山,呈现出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影响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地域和民族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历史文化、民族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