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0 条数据
-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动漫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动漫人才培养的渠道,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灌输到青少年当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而动漫人才培养过程中注入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养分则可拓宽动漫行业的创作领域。两者的结合将实现非遗与动漫双向共赢。
-
非遗视域下的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人民继承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和民众生活紧密关联,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除此之外,还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命脉,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人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拥有责任和义务,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进行竭尽全力的保卫。在进行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将“非遗”适宜的融入其中,帮助艺术生汲取民间的艺术养分和开拓自身文化视野,从增强学生本身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强化而言,具备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在非遗保护视角下以培养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分析,旨在为更多的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
论非遗保护视角下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2020-06-01
大学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团体,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此,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出发,对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首先阐释了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其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非遗保护视角下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以期提高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 2020-06-01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职业教育教育领域,推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既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又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剖析四川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关系生命周期理论,将四川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过程划分为探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据此分别构建了校遗渗透、校遗交叉、校遗双向3种四川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进而提出模式实施的保障条件。
-
论大数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生存状况面临不断恶化的严峻态势,促使人们反思传统保护方式的弊端与局限,尝试重新建立非遗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大数据能够改善非遗信息保存,创新非遗传承方式,增强非遗传播实效,促进非遗开发利用,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推进非遗科学研究,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条件和手段。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的非遗保护还面临着非遗数据库建设滞后,数字化可能导致非遗扭曲异化,非遗数据壁垒现象严重,非遗大数据人才匮乏,非遗大数据法律缺位等问题与挑战。要充分利用和实现大数据的非遗保护价值,确立非遗保护大数据思维,制定非遗数据库建设标准,打造非遗大数据平台,保障传承人深度参与,推进非遗产品合理创新,加强非遗大数据人才培养,构建非遗大数据法律体系。
-
基于天津大运河沿线“非遗” 文化保护与活化设计的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作为天津历史意义上的"母亲河",孕育了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因大运河而生、依大运河而兴,天津城市的形成、演变,与大运河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挖掘保护、传承创新运河及其"非遗"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梯队和体系建设,将会成为实现运河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
创新驱动视野下的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对策初探* 2020-06-01
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人才对区域文化品牌的打造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培养美术类非遗知识产权人才便成为了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的核心内容。但是,美术类非遗知识产权人才素质一直以来却不尽如人意。优秀的美术类非遗知识产权人才需要培养美术专业素养、多元化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等多方面素质。
-
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载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瓶颈,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创新同样面临着困境。高职院校作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有义务和使命在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有所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资源整合、信息技术优势,开展实地性研究,积极探索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高职培养对策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