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57 条数据
-
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 2020-06-01
人以文传,文以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与承的合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以东莞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对传承人保护以及培育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要培养青年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及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期促进"见人见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跨文化教育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为主题,在融合访谈调查及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挖掘"非遗保护"与"跨文化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结合跨文化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跨文化交流、反身性构建、身份认同等分析工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跨文化教育的双重领域,不仅拓展了"非遗保护"的文化教育维度,还为跨文化教育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成新的研究路径及价值;在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路径的同时,还有助于唤醒、加强传承人的文化参与、身份认同及社会交流,进而为非遗保护与发展营造内生动力。
-
基于大数据视角下贵阳市非遗传承人现状调查与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中的宝贵财富,非遗保护的重点目标即传承人保护.目前,贵阳市非遗传承人的处境不佳,传承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传承制度有所缺陷.加之当前贵阳大数据产业飞速发展.基于此,本文对贵阳市非遗传承人现状及贵阳市非遗传承发展及问题展开分析,并对此提出建设性意见.
-
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分布情况直接反映了民族非遗的地区传承情况和保护态势。如何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实现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学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空间分布情况,探讨影响空间分布的理论依据,分析其空间分布反映出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和展望。
-
新时代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法律保障机制的建构 2020-06-01
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法律保护机制对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却面临着传承人法律概念、地位界定不明、源生族群的特殊权利关注不足、非遗传承开发利用制度不完善、非遗传承权益救济措施缺位等问题。在借鉴日本、巴拿马等国家非遗保护经验基础上,可从非遗保护责任制度及救济措施、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源生族群特殊权利保护等方面着手寻求突破。
-
音乐类“非遗”资源融入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非遗由于自身特殊性需要传承才能使这种文化继续以"活"的形式流传。地方高校集合了音乐传承和保护中更多的优质资源,有鉴于此,文章从地方高校的特点、地方高校传承和传播非遗的有利条件、高校中现有资源的分析、非遗教材的开发利用等就如何将音乐非遗与地方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进行研究。
-
口述史: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新范式 2020-06-01
在传统武术项目逐渐褪色、武术传承人悄然老去、经典武术技艺即将失传的今天,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面临诸多阻碍。本文引入口述史的新视角旨在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提供更多可能,利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从口述史在武术非遗的研究上体现了鲜活生动、独家记忆,去伪存真、史料互证,追根溯源、修补历史等三大特色;从口述史在武术非遗的实施规程上建构了前期准备、实施访谈、后期整理等三大阶段;从口述史在武术非遗研究发展的前景上阐述了这是记录形式上的革新、实施措施上的简化、发展传承上的拯救。通过口述史视角的引入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研究增添新的动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特别是在非遗的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上,涉及面较全。但是,研究并非尽善尽美,还有一些亟待厘清和需要反思的地方。基于此,本文从非遗的可沟通性、非遗的传承人制度、非遗开发、非遗的数字化四个方面进行反思,希冀加深非遗的理论认识和保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