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57 条数据
-
大运河(扬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扬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数量丰富,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仍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习人青黄不接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进行调查,厘清扬州市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出对非遗传承人的开发和保护的合理建议,促进大运河(扬州段)非遗文化的发展.
-
建构传承人口述史的理论模型 ——评冯骥才主编《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 2020-06-01
冯骥才主编的《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一书是对近年来中国"非遗"保护经验的提炼、概括、总结和提升。该书明确了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奠定了以"对话"和"交流"为核心的方法论基石,建构了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理论模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
恩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状况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采取以人为主体、借以实物这一形式进行活态传承,故传承人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恩施地区非遗传承人为视角,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全方位呈现他们的生存现状,并对非遗的可持续传承提供几点思考角度。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调查研究* 2020-06-01
文章针对广西国家级、区级、市级、县级等不同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现状,开展实地调查,对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议在"个人认定"的同时,建立"团体认定""群体认定"模式;逐步建立个人申报+社区群体推荐+非遗专员调查研究+文旅主定管部门评审、公示、审定、认定的机制;建立传承人普查备案登记制度。
-
致敬传统文化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非遗传承人(五)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期,让我们继续关注非遗项目,走近非遗传承人,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学习和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
传承人的视角:重庆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通过对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分析彭水非遗传承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并提出政府提供经济资助,公益性组织或个人对非遗传承人提供帮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产实践性保护,以及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加强非遗传承教育等对策建议。
-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研究 ——以和林格尔剪纸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我国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但是也存在着问题,如缺乏政策与资金支持、培养人数少、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成型等。做好宣传工作、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信息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以剪纸内在价值的提升反促人才培养、继续推进非遗课程进校园等,是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效解决方案。
-
皖北地区非遗戏曲传承人现状调查和保护对策研究 ——以阜阳地区为例 2020-06-0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当前皖北地区非遗戏曲传承人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薄弱以及保护制度较为机械化等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创新非遗戏曲传承人的培养方式,培育公众和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性以及建立较为完备的非遗戏曲传承人保护机制,以推动皖北地区传统戏剧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