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57 条数据
-
传承人口述史文本的价值 2020-06-01
21世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运动使"非遗"传承人成为现代口述史研究中的新对象和新方向。传承人口述史综合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口述实录文学等学科的学术范式和文本转化方式,因而它具有史料性、档案性和知识性的基本学术特征和价值特征。当下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仍处在采集、记录以及对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的摸索讨论阶段。因此,学界对传承人口述历史文本的主体性研究也应当及时跟进,而且应立足于传承人口述史的基本特征和学术价值取向,开展多元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
南平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体生存现状研究 ——以南平市级农村“非遗”传承人为例 2020-06-01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南平市级51位农村"非遗"传承人为例,研究南平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分析现状折射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以期对"非遗"保护、乡村振兴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略尽绵薄之力。
-
口述史语境下的传承人释义与保护 ——基于山西省“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考察 2020-06-01
传承人的概念是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而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随人而动、以人为载体的活态遗产,即传承人是民间文化的核心传承主体。传承主体的自我认知、对文化个性的认同及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被认同是活态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要素。口述史作为研究地方文化的活态口头资料,对于传承脆弱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而言,利用口述史的方式记录和保存传承人的技艺与记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山西省“武氏剪纸撕纸艺术”的个案考察,回归民间、回归传承人、回归文化传承环境,以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互动,将话语权交于传承人主体,探讨“传承人”概念解释,对传承人进行“源头性记录”和“活态保护”。
-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是以口传心授为主,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强调工学结合、多元化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成本,全面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优势,是一种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范式。
-
商城毛布底鞋手工技艺的文化传承与影像纪实 2020-06-01
商城毛布底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古老的地方性文化记忆、传承人的工匠精神以及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纪录影像创作为毛布底鞋文化提供了一个进入大众视野的平台,诠释了民间技艺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持续发展。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非遗纪录影像的纪实活动生动地再现商城毛布底鞋传承人生活状况以及毛布底鞋的制作工艺和活态流变,彰显出其文化魅力与经济活力。然而,在生活方式与文化剧烈变迁的当今时代,商城毛布底鞋手工技艺面临着诸多的生存困境,只有通过培养熟练的手工艺人、创新设计理念和营销渠道、与国家改善民生政策相结合才能使之走出困境,实现有效传承。
-
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探析 2020-06-01
西部各个少数民族在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民族现代化、城镇化等进程不断加快,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其中传承人保护问题是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非遗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对策的探讨,阻止民族文化传承断线,实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延续,把民族文化的根脉留住。
-
我国女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 2020-06-01
女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非遗的传播和保护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场域理论为切入点,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女性传承人进行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研究其空间分布现状和影响因素。给出善用传播方式、提升非遗传承人社会地位、发展非遗经济等保护女性传承人对策。
-
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 2020-06-01
人以文传,文以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与承的合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 下,以东莞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对传承人保护以及培育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要培养青年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及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期促进"见人见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