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57 条数据
-
葛渔城·重阁会 2020-06-01
国家级非遗葛渔城重阁会在201 7年12月29日晚亮相国家大剧院,参演了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人民献上节日的祝福。荣景玉:中共党员、退伍军人,现年40岁,廊坊市葛渔城重阁会会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廊坊市景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人董事长。2006年河北省授予“省级非遗”单位,2008年中宣部再次命名葛渔城重阁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
“非遗”传承到底该传承些什么? 2020-06-01
5月8日,文化与旅游部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制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13位,涉及花茶(福州茉莉花茶)、绿茶(碧螺春、紫笋茶、赣南客家擂茶、婺源绿茶、信阳毛尖、恩施绿茶、都匀毛尖)、红茶(祁门红茶、滇红茶)和黑茶(千两茶、茯砖茶、六堡茶)4大茶类13种名优茶。
-
GS1在江西非遗保护及溯源的应用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截至2016年5月底,江西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7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48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68名,"非遗"资源居全国前列。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根据非遗保护十
-
永年西调历史发展时期划分之我见 2020-06-01
目前,已发表的文献中对永年西调历史概况的梳理较为粗略,对一些重要的历史环节记载模糊,也未对永年西调的历史时期进行科学划分。笔者通过考察和走访,对河北省邯郸市的地方戏曲剧种永年西调的历史概况进行了研究。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笔者采访了永年西调唯一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海臣老师以及永年西调省级非遗传承人赵金娣老师,通过两位非遗传承人的亲身经历,还原、梳理出一个永年西调的艺术形态流变及发展的确切时间线。
-
简论如何做好非遗项目的可持续传承发展——以中堂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龙舟制作技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重点是可持续传承发展,一是选拔好非遗项目传承人关系到可持续传承发展;二是制定有效具体的保护非遗项目方法和措施关系到可持续发展;三是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利用都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简析三个非遗保护方法和措施关系到可持续传承发展方面提出个人见解.
-
声光流转,记住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侧记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2007至2018年,我国共评定306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其中超过400位已经离世。对传承人的技艺和记忆开展抢救性的记录和保存,成为非遗保护的当务之急。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对高龄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非遗实践和传承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并对各类相关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收集,为每位传承人建立专题资源库,并制作记录成果的综述片,进行公共传播。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以苏州现状为蓝本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与发展,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完美结合,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兼顾遗产"传统保守"与"创新传承"两个维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苏州现有国家、省、市三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蓝本,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问题的实证分析,提出"分类施策、共合保护"模式,即鼓励由传承人为代表的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群体在各领域创新注入新时代内涵,由政府统领各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对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作出的创新性智力成果给予知识产权保护,以期进一步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的创新活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口要素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对“人”的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人”的问题可以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流动等人口要素进行深入探讨。从人口数量来看,非遗保护人口包括参与非遗保护的各级政府管理人员、民间组织人员、学术研究者、工商企业人士、遗产所属的社区民众及其传承人等,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重要基础。就人口质量而言,非遗保护的参与者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素质,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关键要素。从人口流动角度来说,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对非遗保护主体的认知观念、参与者的思想态度、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环境和保护模式等都带来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