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57 条数据
-
漫谈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国家开展非遗项目抢救和保护工作已十五年,潍坊是全国第九个传统文化保护区,中国民俗保护区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市区,这是政府与民众集体保护意识提升的成果。文章从潍坊非遗手工技艺、民俗活动,非遗传承人和生态环境、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非遗的展望等方面漫谈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施予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演化博弈模型与演化路径研究 2020-06-01
施予式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遍采用的方式。在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政府部门对政绩的需求和非遗传承人对文化与经济利益的需求逐渐演变成一场资源博弈。构建施予式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演化博弈模型,利用复制动态方程、系统相图和雅克比矩阵等工具,分析了政府部门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群体博弈局势的变迁原理,最后,基于演化路径分析提出了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以期有效推动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景德镇柴窑的发展演变 ——基于国家级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传承人口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2020-06-01
通过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家旺的口述,结合资料的查找、整理和分析,总结出景德镇柴窑自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景德镇沿用柴窑烧制瓷器,这一阶段为柴窑的过渡期;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柴窑基本被煤窑取代,退出主流的生产序列,此为柴窑的衰落期;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柴窑被完全停烧,一批私营作坊的小型柴窑接力生产,此为柴窑的恢复期;从2009年开始,柴窑烧成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传承和保护成为了柴窑烧成技艺延续发展的主题,此为柴窑的传承期。
-
王晓琳 呈中国文化之大美 现传统艺术之精华 2020-06-01
在刚结束的2019北京时装周上,木真了品牌发布了主题为"绣色遗梦"的主题秀。"绣色遗梦"呈现了40余套精美华服,应用了湘绣、蜀绣、苏绣、京绣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刺绣方式,每一个图案、每一件作品,仿佛都在续写着一个传说,这场秀完美地呈现了中国绣艺之大美,让非遗文化在时尚秀场万众瞩目大放异彩。
-
让多彩“非遗”活起来 ——肉连响传承人刘守红侧记 2020-06-01
人物简介:刘守红,男,汉族,1987年出生,湖北利川人,本科学历。8岁开始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艺术大师”吴修富学习肉连响,深得真传。2010年,刘守红被湖北省文化厅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为湖北省最年轻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盛世华诞 非遗争艳 2020-06-01
桂子云外飘,虎舞团圆跃。在国庆节来临之际,本刊采访了几位传承非遗技艺的老年人,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精彩世界,了解我国珍贵的非遗文化。贺三福:糖人传承变化多贺三福,老北京糖人的传承人,北京华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员。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据传有600多年的历
-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红松根雕技艺的传承人 刘玉斌:长白山是我根雕技艺的导师 2020-06-01
在长白山,生长着许多红松。红松的根茎,在长白山下的雕塑家手中变成天马行空的艺术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红松根雕作品,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让人产生无限遐想。2011年,红松根雕技艺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生土长在长白山的刘玉斌,便是吉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红松根雕技艺的传承人。刘玉斌:刘氏核桃、红松根雕艺术第四代传人在四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中,刘玉斌先后自学了绘画,书法,石雕,泥塑,木雕,陶艺等传统文化技艺,从中汲取精华,开阔视野,使他的根雕工艺有了独到之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刘玉斌有红松根雕作品《长白山魂》《飞龙在天》《二龙戏珠》《百鸟朝凤》《大吉大利》《龙行乾
-
“非遗”传承创新浅谈 2020-06-01
一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大多数是与农耕文明时代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所留下的宝贵遗产,随着工业文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非遗必然会面临着各种困境。如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在当代传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来自方方面面。首先是“非遗热”带来的头脑发热、行为跑偏、目标丧失。“非遗热”造成了人们来不及思考非遗是什么?非遗特性与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