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57 条数据
-
非遗传承人保护刍议 2020-06-01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处于核心地位。他们是非遗精髓的真正载体,也是非遗传承事业的关键性因素。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各级政府部门要同时扮演好服务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既要多措并举,大力扶持,又要做好引导,科学管理。
-
民俗学领域非遗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非遗传承人成为保护的核心与各方关注的焦点,尽管民俗学者对以故事家为代表的传承人早有研究,但传承人被置于非遗语境下,赋予了它不同于以往传承人的时代意义与特殊内涵。本文通过梳理2006年至今民俗学领域的非遗传承人研究,发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承人概念、保护方式与生命史等方面,同时存在从政策策制度层面的思考到关注非遗影响下传承人的文化身份与社会意义、从问题探讨走向理论建构等研究特点。
-
构建农村职校余师傅鱼生王传承人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2020-06-01
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且把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横县鱼生是很多广西居民非常爱吃的美食,余师傅是横县鱼生非遗传承人,要把鱼生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所以这就需要传承人进行传承。本文通过分析余师傅鱼生王传承人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农村职校余师傅鱼生王传承人培养模式一些策略。
-
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调查与保护机制研究 ——以阜阳市为例 2020-06-01
当前皖北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存在传承模式单一,非遗传承人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创新性,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分布不均,对传承人的培训有"同质化"倾向,对传承人的学术研究意识不强、存在对传承人个人生命史研究不足等方面问题。对于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各方面的合力支持。政府应加强非遗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施行与监督,增加政府补助扶持,构建完善的传承人认定机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企业应加强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聘请非遗传承人,实现"双赢";非遗传承人个人应加强自身理论与业务学习,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培养,实现非遗艺术品创造性转化。
-
“当代花木兰”华一:华佗五禽戏传承人 2020-06-01
因为传承的是华佗五禽戏,又由于自己是第59代传承人中的本门大师姐,"华一"成了她在武林届的名字。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因为能时时鞭策自己在非遗传承的路上竭尽所能,创新开拓,让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更贴合时代,更亲民接地气,更有时代气息,更利于传播。年轻的人生,因追逐梦想而精彩,因专注传承而丰厚。华一的中国梦就是做一名文武兼备的非遗传承人,践行使命,走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外界再多干扰,都赢不过你的信念
-
非遗视域下的扬州漆艺传承人现状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在市场化浪潮面前,传统工艺产业严重衰退。扬州漆艺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传承模式的"核心"主要在于传承人,要想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扬州漆艺的传承延续之路,就必须要全面地考察扬州漆艺传承人的生存、传承等基本现状,进而优化其传承人保护模式,构建一套完备、系统的传承机制,提高扬州漆艺的有效性传承。
-
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需要单一考虑和综合分析。被认定的非遗传承人不仅要有经济、社会生活保障,还需要精神关怀。传承人自身也应该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
浅谈非遗传承机制建设 2020-06-01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理念,在此背景下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空前提升。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发展中,积淀着无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冲击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加强非遗保护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并且打造传承机制。为此,本文对非遗传承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概述,浅谈如何加强非遗传承机制建设,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让非遗文化重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