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0 条数据
-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非遗保护协同发展机制 2020-06-01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广西体育特色小镇和体育非遗保护为研究对象,对广西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同发展机制进行探讨,提出全民参与的理念与搭建全面参与平台等发展路径,为广西体育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
绵阳市体育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盐亭桃子龙为例 2020-06-01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绵阳市体育类非遗文化——盐亭桃子龙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该项目的起源、制作工艺、表演方式,研究结果发现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传承人老龄化突出、外来文化的渗透、传统观念保守、发展资金短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几点策略.通过对本项目的研究,希望给今后的学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让这项非物质文化在民间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 2020-06-01
在新时代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下简称"体育非遗资源")保护与发展的视域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分析秦巴山区体育非遗资源概况,发现秦巴山区体育非遗资源存在部门分工不合理,管理功能错位;开发模式不合理,取代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不深入,缺乏智库支撑等问题。并根据秦巴山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坚持政府引领,完善社会协同;推进非遗改革,倡导多元发展;加强理论研究,创新智库支撑等建议。促进具有秦巴山区地域特色体育非遗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推进我国体育非遗资源的保护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内外机制建设研究 2020-06-0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在厘清高校体育、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等的概念之后,阐述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分析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内、外机制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分课程体系建设、人才体系建设、科研体系建设、文化体系建设,分析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内部机制建设;分保障机制建设、激励机制建设、评估机制建设,分析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外部机制建设,旨在推进我国高校体育对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培养,促进我国武术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
基于citespace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2020-06-01
以2003—2018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中的文献为样本,基于citespaceⅢ软件,运用文献计量法、可视化分析法等方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发文量、高载文期刊、高载文机构、核心作者以及研究主题进行分析讨论。研究表明:体育非遗研究起步晚、发展快,整体呈波浪式增长,研究机构合作紧密度不高,高产核心作者凤毛麟角,且刊载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数量较少。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非遗基础理论、传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传承人保护、地域性发展研究等方面。
-
梅州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探析 2020-06-01
为探究梅州地区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梅州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区域非遗保护机制;积极改革与大胆创新;强化宣传与对外交流;积极培养和选拔后备人才;激发学校教育的传承功能等。
-
六盘山区体育“非遗”进校园研究 2020-06-01
本文针对如何将六盘山区体育“非遗”引进校园的问题,结合六盘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和 分析,体育“非遗”的校园传承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极少数的学校开设了此类课程。而多数的体育教师和在校学生对体育 “非遗”项目进入校园持接受的态度,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建议地方职能部门统筹规划,分学段推进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 提高教育管理者自身的认识,加强体育师资培训和教材的编写,选择师生共同接受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强校内的宣传等措施,有 序地推进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
-
高校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发展的策略探究 ——以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具有的教育、健身、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有利于高校打造特色品牌,但是目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在着文化冲击、利益至上、传承方式单一等困境,难以发挥培养专门人才、铸造灵魂的主体作用,文章以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究高校与体育非遗项目协同发展的策略,通过公共体育必修课程引入、体育专业课程对接和借助高校赛事推广等策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与双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