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 条数据
-
动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用与传播 2020-06-01
现代化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危机。作为在几千年旧社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非遗面临着被新文化方式取代的风险,仅仅依赖其文化系统自身的力量很难为继,需要从外部环境中找到新的补救措施。动画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因具有开放性、民间性、多样性、包容性的特点以及强大的文化宣传能力,能够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方法和途径,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义务和责任。
-
数字化,描摹非遗之美 2020-06-01
穿越浩瀚历史长河,中华大地上,留存至今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可观。如何传承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本文以传统仪式“撒叶儿哺”等非遗项目为例,讲述如何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为非遗提供保护新方案
-
让非遗绢人“活”起来——绢人定格动画课程 2020-06-01
一、课程开发背景绢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校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多年来,将绢人“非遗”传承人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学校,带领学校教师团队探索绢人的传承和创新,让绢人走进课堂、走进课程。由于传统绢人侧重手工艺制作,侧重技能技法传授,题材狭窄,内容设计脱离现实生活,而且耗时久,训练难度大。纯粹的绢人制作课程无法让学生在制作工艺上达到较高水平,且难以长期维持学生的兴趣,因此,绢人制作需要有一个新的出口。与时代契合是必然,与科
-
涉足三维领域 创新民族动画 古老皮影幻化新生 2020-06-01
2011年,皮影戏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李延年说:“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戏剧类非遗中,京剧有200多年历史,昆曲有600多年历史,而皮影戏有1000多年历史。”在中国,历史悠久的皮影戏不是某一个地区的特有产物,它的分布非常广泛,除了西藏和海南,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皮影剧团,一个省甚至有几十个剧团,这些剧
-
以数字技术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以小学美术拓展课“皮影定格动画《走路的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以人为媒介的活态文化。如今,保护和传承“非遗”日渐成为一个国际性课题。皮影艺术历史悠久、内涵深厚,被视为我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似乎己远离我们的生活,学生即便对“皮影”有所耳闻,但真正去了解它的机会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