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0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01)

共检索到 101 条数据

  • 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及意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标志,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使得其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独特的使命。本文深入分析了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的优势,并探讨了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历史的沉淀,是国家、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文化传承人难以为继,文化样式逐渐减少,技艺创新举步维艰。具

  •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幼儿园 金州龙舞:地方园本课程 2020-06-01

    非遗项目解读金州龙舞是辽宁金州的传统民俗舞蹈,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金州龙舞及其手工制作技艺,以其独特的制作材料和复杂的制作方法彰显了几代龙舞艺人的智慧,展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2005年,金州龙舞入选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入校成果

  • 江苏徐州地区戏曲进校园传承实践探索与反思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将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地方非遗艺术保护相结合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在地方戏曲传承试点校开展的实践应用以及通过三年实践反思提出问题所在,进而为地方戏曲进校园传承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 地方高校非遗教育保护意识的服务模式研究 2020-06-01

    现如今,现代化特点成为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表现形式,现在的中国无论在各方面都在向西方国家靠近,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迷失中国特色。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威胁,甚至被破坏。因此地方高校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基地,需要肩负起提高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服务职业,本文主要分析对于教育保护意识现状,进行校内与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提出地方高校非遗教育保护意识的服务模式,以便为地方高校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提供学术参考的服务模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与锦州地区经济互动发展 2020-06-01

    城市健康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快速发展,而且需要全方位的协同进步,只有各领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才真正能决定一座城市的繁盛兴衰。同时,城市经济建设也离不开与之相应的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的建设,为辽西的协同发展搭建与外界交流的平台,以提供更多发展机遇。以“展望‘十三五’:文化遗产视野平台的做大做强”为年度主题,以解读中国梦和展望“十三五”为线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新发展理念中成为锦州政府的常态化要求,阶段性找出和完善锦州地域非遗事业的发展,建设性地给出非遗领域的改革方案和措施,是目前锦州良性传承非遗,进入课堂后并与地方经济进行互动的主要问题。

  • 非遗产业化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模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身份之象征和精神传承之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主要由地方政府、第三方组织及社会群众等三个群体完成,其中地方政府在该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应该承担起非遗的传承保护以及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责任。黎锦作为海南黎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以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海南黎族几千年历史的沧桑,表现着黎族文化的点滴,凝聚着黎族人的血与魂。但黎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黎锦一直以一种黎族特有的方式来传承。现代科技文化的急速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没有文字传承的黎族人民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黎锦时刻面临后继无人甚至是失去传承的危险。但如果黎锦手艺能够成功产业化,不仅能够对其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且还可以极大的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解决贫困以及就业等问题。

  • 不让花边断了线——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传承“非遗”常熟花边的实践尝试 2020-06-01

    常熟花边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和精湛的刺绣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作名录,产品曾经出口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技艺已濒临失传。

  • 一个花粿,一份深情 2020-06-01

    清明节做花粿是诸暨的地方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祝愿。虽然世界和人们的观念都在迅速变化,可人们的心里,一份牵挂从未改变。清明节前夕,老师带我们来到次坞镇古祠堂,让9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俞春罗奶奶教我们做花粿。奶奶的绝活开始了!只见她先从白色的大米粉团里抓来一小团米粉,熟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