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1 条数据
-
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好家国情怀的底色 ——以广西“非遗”主题地方特色课程建设为例 2020-06-01
2014年,教育部制定和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公布,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家国情怀成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标志。
-
非遗传承:地方戏曲进校园的区域样本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近年来,我们从组织机制、课程建设、教材研发、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系统地展开非遗传承进校园,为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可以参考的模本,达到了培植学生对非遗文化兴趣、传递非遗文化、引领了解非遗文化内涵、提高丰富学生非遗文
-
谈地方曲种徐州琴书保护的落地构想 2020-06-01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多元文化特征明显。曲艺艺术由于各地文化的不同而呈现缤纷多彩的样貌。用方言演唱的地方曲艺更是将浓郁的地域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徐州琴书是我国众多地方曲种中的一员,该曲种采用徐州方言说唱,辐射徐州及周边鲁豫皖的市县,在我国曲艺界颇具影响,与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并称为全国三大琴书。徐州琴书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十几年间,对徐州琴书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笔者从事徐州琴书专题研究多年,认为徐州琴书作为非遗保护对象,应聚焦在"人"与
-
“文化展示”中的传承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2020-06-01
从现代意义的民俗学兴起之时,"俗"的关注超越"民",即使关注民众亦更多是群体意义而言,并未突出"传承的个体"。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对民间文艺改造中,关注到了"民间艺人",但其以"革命"为旨归;1949年以后对于民间艺人的重视在80年代民俗学迅猛发展中并未沿承。21世纪初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传承人"研究日渐兴盛。但传承人不再仅仅是学者视阈或地域文化的"自然"传承者,他们需要进入国家认定体系,在"文化展示"中作为文化承载者对其所传承文化进行"阐释""推广"。文章通过"敛巧饭"这一民俗类非遗项目和布洛陀史诗、盘瓠神话叙事等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论述,进一步探索在民俗类非遗项目中传承人的意义与仪式舞台化展演中的文化承载者"他者化"境遇,以及非遗传承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文化多样性"、地方性知识之"情感阐释"等的影响。
-
遗产与旅游引发的思考——以泰山煎饼为例 2020-06-01
该文章以泰山煎饼为例,介绍与其相关民风民俗、信仰、文学,指出将其作为旅游民俗产品研发,具有重要经济文化价值。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泰山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地变迁对泰山煎饼手艺传承造成消极影响,对比之下延伸开来,探讨各方利益主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表明自己的对待非遗保护的建议。
-
丰城岳家狮的社会特征与功能价值研究 2021-08-26
丰城岳家狮的社会特征与功能价值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中的地方文化精英 2020-06-01
我国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实践中相辅相成,旅游目的地最核心的竞争力源于其差异性和地方性,而非遗则保存了目的地的地方性和独有的品质,并在实践中成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来源。传承人制度在我国非遗保护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现实发展中这一制度也有值得思考之处。
-
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初探——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的灵魂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凝聚地方全方位的力量。本文在分析高校图书馆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现状的基础上,介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建立特色"非遗"馆藏、创办"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打造"非遗"阅读推广品牌等方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