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1 条数据
-
非遗语境下的淄博上河村鹧鸪戏研究 2020-06-01
鹧鸪戏原名肘鼓子戏、周姑子戏、巧腔,与五音戏、巧腔、茂腔、柳腔、柳琴戏等同属"肘鼓子"系统,是山东省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鹧鸪戏的表演模仿鹧鸪鸟的叫声,其演唱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类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在淄博一带流传了240余年,是全国惟一一个由村落为单位保存下来的古老濒危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06年12月,鹧鸪戏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10日,鹧鸪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
樟树:钩藤走畅价坚挺 泽泻货减价转稳 2021-08-26
樟树:钩藤走畅价坚挺 泽泻货减价转稳
-
漫谈江西采茶戏 2021-08-26
漫谈江西采茶戏
-
试论“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文献引入地方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意义 2021-08-26
试论“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文献引入地方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意义
-
陇中小曲如何走进地方高校音乐课堂 2020-06-01
本文是"关于中职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陇中小曲课程的研究"课题。文章主要写甘肃省定西市非遗文化保护遗产——陇中小曲,阐述陇中小曲在国家大好政策下如何发展,如何重整昔日辉煌,发扬光大,做到更好的保护和继承。
-
“非遗”民间舞蹈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教学路径研究 2020-06-01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组成内容,具有展现各民族精神理念和文化内涵的作用,受到当今社会的重点关注。通过融合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能够使非遗民间舞蹈融入到日常教学和生活实践中,便于继续研究非遗民间舞蹈的内涵与价值,同时也实现非遗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非遗民间舞蹈在高校传承教育中的存在问题,提出可行的教学改进措施,促进非遗民间舞蹈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以地方立法权下放后的非省级地区为例 2020-06-01
2000年5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这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立法保护的大门开启。2015年地方立法权的下放,使得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深化发展。借助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从立法权下放后的非遗保护立法背景、立法的时空分布、文本形式和内容差异等方面,对已经批准通过的17部非省级地方非物质遗产保护法规进行分析,并基于数据分析提出意见,为进一步完善地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提供参考。
-
知识谱系的构建与人类智慧的分享:聚焦中国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民俗文化,即民众的知识。知识总是与特定的社会主体相关,其生产、使用、传播以及接受等都具有社会性。知识是地方性的,因而也是未完成性及开放性的。非遗制度是一种国家主导的知识谱系构建。国家级名录中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所占比重很大,正说明作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因其组成的多元而具有多样性的文化。通过国家主导的赋权制度,差异性存在的地方知识获得了同样的身份,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内地—边疆文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方面的差距。边境地区非遗与内地非遗具有共同发展的耦合关系,与他国边境地区的文化也可能形成良性互动的耦合关系。双重耦合关系使文化共生关系有可能建成并有益于人类智慧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