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1 条数据
-
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地方高校的责任 ——以非遗保护视野下岭南姑娘歌的传承探索为例 2020-06-01
传统乡土艺术的现代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中实现有效的传承。依托高等院校传承包括乡土艺术在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现代艺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将地方非遗资源引入地方高校,进行由教材到教法的乡土艺术特色课程建设,既是特色办学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丰富高校教学内涵并深度传承各类非遗的需要。岭南师范学院及其音乐与舞蹈学院将粤西特有的曲艺品种“姑娘歌”引入本校的特色课程建构,正是这一思路的有益探索。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和绩效,也证明这种实践与探索是成功且有意义的。
-
人文·精神·叙事:协同构建历史城镇景观的可读性框架 2020-06-01
历史城镇景观涵盖城镇当中的历史地段、历史街道、历史建筑群落和社群生活情景。回顾过去,作为地区历史发展的物质见证,对城镇景观遗产的解读成为理解地方文脉、强化地方文化认知和凸显地方景观风情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人文、精神和叙事的视角,从文化分层、地方精神和景观叙事三个方面构建历史城镇景观的可读性框架,这三个方面也是衡量历史城镇“遗产价值”的重要指标,通过可读性框架构建,厘清地方文化脉络、重塑地方精神、丰富叙事内涵以及强化地方特征,把对地方的解读提到与物质环境的保护、保护性利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研究结果希望为历史城镇保护性规划、遗产地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景观提升提供参考。
-
地方剧种 ——高密茂腔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高密茂腔,滥觞于山东地方民间戏曲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深广的群众基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其历史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时代茂腔的继承与发展中,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等现代科技支持,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不断重焕其艺术生命力与时代进步性,从而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艺术与时代精神、流行文化的结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同时对增强我国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
民俗与地方:基于佛山“行通济”民俗的原生态考索 2020-06-01
行通济是佛山一项影响深远的岭南地方民俗,其民俗事象和仪式细节是中原文化习俗与佛山的地方习俗、信仰空间、经济和社会文化心理相融合的产物。这种"民俗与地方"的文化叠合,几乎是所有地方民俗所共同经历的成长故事。它提请我们在研究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充分注意非遗项目的地方化和文化叠合过程,自觉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地方文化建设之中。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新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供给相对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92个指导性案例中,涉及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有3个,彰显司法需求的旺盛。但指导性案例是司法裁判的非正式法源,援用率低。地方性法规虽是司法裁判的正式法源,由于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狭窄,司法适用性不强。在技术层面上,案例指导制度和地方立法具有互补性,指导性案例确立的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可以通过地方立法实现转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融合困境、路径与机制 2020-06-01
研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目的、保护路径、价值体系上与高校内涵发展的职能、方向、教学资源有着高度的耦合性。但非遗进高校仍面临实践水平不高、形式主义较强、传承绩效较低等困境。可通过图书馆数据库、教育教学体系、校园传承基地、校园环境、校园孵化器"五大平台"建设驱动非遗保护与高校内涵发展主要诉求的实现。并以"政、校、企、传"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基础保障机制、联动运行机制、监督考评机制,通过协同合作,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高校内涵发展之间的融合。
-
研究“非遗”语境下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历史文化的见证,做好非遗保护,对传承文化血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针对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做简单的论述,提出保护与传承的方法。通过增强保护意识,整合社会资源与力量,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增强对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促进地方戏曲现代化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凝聚文化力量。
-
江苏沿运城市大运河非遗保护立法实证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江苏段流经8市,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各沿运城市加快地方立法步伐,出台了诸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推进制度创新,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用以保护和传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强大的制度活力。但是,沿运各市在立法重视程度、立法质量、私权保护、资金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沿运各市要更加重视大运河非遗保护立法,提升立法质量,加强私权保护,开展专项立法,并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