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1)

共检索到 41 条数据

  • 非遗文化在中职学校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实践探索 2020-06-01

    我国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物质和文化,其中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在现代技术的作用和人们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扬,但是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埋没,许多人遗憾、惋惜.纸烙画是山丹民间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以它为例,探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并提出非遗文化在中职学校中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实践的方法,希望能够促进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使非遗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

  • 21 世纪少数民族音乐学校传承的新动向 ——以侗族大歌的职业学校传承为例 2020-06-01

    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剧烈变革以来,曾因传播主流文化价值观和知识而被视作与传统、民间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争夺传承人的现代学校,倒成了一些地区或民族承传、保护本土文化(音乐)的新场域,并在国家和地方"非遗"保护工程等推动下愈演愈烈,进而成为当前现实世界和学术领域中的大热点。而在全国各地的此类案例中,2009年被评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侗族大歌(侗语"al laox",音"嘎老",下皆简称为"大歌")

  • 中职学校传承“非遗”的运行机制 ——以河源理工学校传承“板凳龙”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中职学校作为教育的传播媒介,更要对我国的文化瑰宝加以传承.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职学校传承"非遗"的运行机制,以河源理工学校传承"板凳龙"为例,以期能够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传承

  • 有效课堂视角下“非遗”融入中职课堂教学探析 2020-06-01

    目前,在政策感召下不少学校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校园传承活动,学校课程也渗透了不少“非遗”内容。然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参差不齐,他们对基础理论、传统文化、“非遗”传承等兴趣不高,“非遗”传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中职学校应提高对“非遗”教学的认识,通过加强教师培养和教材开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构建有效“非遗”教学课堂,提高“非遗”教学的有效性和“非遗”校园传承活动的质量。

  • 试论中职学校开设陇中小曲课程_x000d_——以甘肃定西为例 2020-06-01

    陇中小曲又称"小曲子",流行于甘肃全省,盛行于甘肃中部及周边地区,故称陇中小曲,简称"陇曲"(以下简称"陇曲"),是陇中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3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如何保护和传承陇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在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就中职学校开设陇曲课程的优势及必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 非遗传承谱写新章 匠心延续文化命脉——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开创非遗传承新局面 2020-06-01

    2017年11月18日下午,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以下简称非遗学院)揭牌仪式在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隆重拉开帷幕。江苏省及南京市宣传、教育、文化、文联等相关部门和处室的分管领导,以及国家、省、市级艺术家、非遗传承人、非遗大师代表、南京“非遗”政校行企研职业教育联盟(集团)代表、建邺区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南京多所职业学校的校长、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师生代表和媒体代表400多人参加了揭牌仪式。现场古音袅袅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和融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学校教育的力量,非遗文化在学校课程和校园文化中的渗透和融合是非遗传承的有效路径之一。分析在学校教育里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探索结合地方优秀非遗文化,在校园里开展一系列非遗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非遗精神,寻找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达到非遗文化的生态保护和活态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校园的路径研究 ——基于怀化市部分中学初中生调查结果 2020-06-01

    怀化市初中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普遍比较喜爱当地的非遗,文化的认同感较强且参与保护的意识较高,但是认知普遍有待加强。该文提出以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为切入点,以课堂为载体,开发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将非遗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同时提出应加强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