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7 条数据
-
广西“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以广西"非遗"为例,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阐明二者结合的可行性及实践路径,对于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承、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
非遗引入应用型高校设计教学实践初探——以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经营后,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等问题。笔者与所在学校做了探索性尝试,将非遗引入应用型高校设计教学,结合实践实例总结项目甄选、地方环境、理论基础和科技手段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如何将非遗引入教学中,探索非遗引入应用型高校设计教学的可行性。
-
非遗文化进校园实现路径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绚丽瑰宝,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弥足珍贵的,都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重视去保护的,但如今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论文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提出了高职院校需要加强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并实践的构想。
-
古城里的非遗实践与反思 ——以平遥古城为例 2020-06-01
文化遗产是文化在历史特定时期的表述,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特殊财富。随着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各地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讲述地方故事,发扬地方特色,非遗成了人们关注和实践的重点。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背景下的平遥古城为例,分析古城里的非遗实践,通过探究古城与非遗的相关互动,反思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
-
“非遗”视域下民间文学实践教学探索*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运动的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口传遗产重要表现形式的民间文学日益受到重视,在许多高校开设有民间文学课程。高校民间文学课程具有文学和民俗学双重属性,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在民间文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非遗”理念,培养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等问题。
-
“非遗”视野下的民间文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0-06-01
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在民间文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非遗"理念,增强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兴趣尤显重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通过民间文学教学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结合本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新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承人。
-
“忠信花灯”进入高中美术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01
忠信花灯是广东省连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元宵节前后,连平县各个村的祠堂都可见花灯高挂,香火缭绕。而"忠信花灯"就是这种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非遗进校园是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了解"忠信花灯"这种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笔者将其引入了高中美术课堂。
-
构建“华蓥高腔”校本音乐课程的实践探索 2020-06-01
我国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各地常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不少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到“在校园”的实践研究。本文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蓥高腔在重庆华蓥中学的美育教学实践探索为例,论述 了构建“非遗”校本音乐课程的实践探索,从分析艺术价值、明确发展定位,挖掘艺术特色、制定培养方案,增强艺术实践、拓展育人模式三大方面,阐述了学校在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