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7 条数据
-
探讨如何在中职美术设计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以“阳江漆艺”教学为例 2020-06-01
“阳江漆器髹饰技艺”2010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录。本文以“阳江漆艺”教学为例,分析“阳江漆艺”教学的意义,从非遗传承工作坊平台的创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探究如何在中职美术设计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高校的教学实践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者,其进入高校教学实践场域不仅加强了高校与民间群体的联系,也为高校理论教学提供了"学以致用"转化的可能。秉承理论与实践、素质与技能、扶贫与扶志、创新与创业、国家通用语培训与爱国意识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作为教学目标,当是非遗传承人群高校教学实践的有效路径。
-
非遗扶贫的作用机制、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促进就业增收的独特优势,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本文在分析文化产业扶贫理论内蕴的基础上,剖析非遗扶贫作用机制中存在"外驱力"与"内生力"的关系,"静止本能"与"动态本领"的关系,"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探讨了非遗扶贫实践困境,即非遗扶贫理念的非系统性、非遗扶贫制度体系不健全、非遗扶贫创新动力不足。最后以非遗扶贫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提出路径优化,即转变非遗扶贫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非遗扶贫实践;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非遗扶贫制度体系;注重产业关联,营造多产业共同扶贫格局。
-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化”保护 ——以爱知县小林花祭为例① 2020-06-01
花祭是以神事和歌舞为基调举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流行于日本爱知县北设乐郡地区。花祭在每年秋季到冬季之间举行,该祭祀活动遗留有室町时期的艺术特征,深受当地居民重视。20世纪70年代,花祭被指定为日本“国家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作为最早提出“无形”类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国家,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积累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经验。现在,花祭也面临着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等问题。考察花祭当前的保护现状,能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日本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运作情况。通过观察日本社会不同群体对花祭的研究与保护的参与乃至利用,我们能深入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
-
庄河谱绣纳入实践教学研究 2020-06-01
庄河谱绣的刺绣工艺是东北绣品的一个重要分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庄河谱绣"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与服装与服饰品设计专业课程《手工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结合,进行创意非遗产品。如何将"庄河谱绣"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必须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2020-06-01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学校是传承文化的基地,民族文化进校园,对于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扬州高新区实验小学秉承"让每一朵花都绚丽绽放"的课程理念,挖掘地域特色,开发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特色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一次次对教材实施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校美术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创造美的素养。
-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践研究 2020-06-01
本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实证分析非遗的制作工序、产品图形、DIY体验包、多样化衍生产品四方面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促成非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发展;基于此,应重视非遗文化创意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图形元素创意设计,拓展多渠道多方式的文创开发。
-
基于口述史实践下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记忆”,在很多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由传承人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传递延续。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非遗传承人群体中的每个人几乎都熟悉本行业的历史沿革及传统技艺是最适合做口述史的对象。保定市作为河北省非遗大市,把口述史理论与实践方法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领域,尤其是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口述记录是非常适当和必要的。通过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资料的发掘整理,使之成为在数字媒体时代推陈出新的基础平台以达到保护或者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