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29 条数据
-
从文化价值角度论缂丝的艺术特色 2020-06-01
缂丝不仅是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非遗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缂丝这项织造技艺也被熟知,但有关缂丝的实际传承问题还没有解决,对缂丝的历史文化、当代价值的研究也远远不够。本文从缂丝的历史变迁、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当代价值和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梳理,为缂丝在当代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黄梅挑花服饰刺绣中的针法解析 2020-06-01
以黄梅县博物馆、武汉纺织大学荆楚纺织非遗馆所收集的黄梅挑花服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文献查阅、实物考证、采样绘图等研究方法,以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的方式系统地概括黄梅挑花服饰刺绣中的针法种类及特色。黄梅挑花服饰刺绣针法分为十字针和牵针两大类,其中十字针包括直纱针、直角针、斜纱针,主要用于挑制图案的整体框架;牵针包括直针、虚针,主要用于点缀图案细节。通过对黄梅挑花服饰刺绣针法技艺的分析,以期弥补黄梅挑花针法研究领域的不足,为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
茶在非遗中的定位 2020-06-01
我对非遗与茶的关注与实践,是从2007年初进入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时开始的。这些年来参与了一些非遗与茶的工作,主要在国家与省两级层面上培训茶技艺的非遗人群。在此工作中,逐渐有了一些个人的思考,那便是关于茶在非遗领域里的定位。非遗全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
-
非遗的产业化保护与非遗生态的构建 ——以宜兴紫砂的发展现状为例 2020-06-01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作为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历史上就一直和市场走的很近,改革开放至今几乎没有出现过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这个国家力量很少介入,仅仅依靠市场作用逐步发展的非遗产业,其在产业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其他非遗行业起借鉴作用,也可以为研究非遗的产业化保护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对宜兴紫砂产业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进行叙述,探讨模具、机器对紫砂技艺的影响,并且提出"非遗生态"这一概念,认为非遗是由学者、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商人、记者、政府官员以及广大的爱好者们等各行各业的人合力共同保护的活态生命体。在"非遗生态"之中尤其需要的是学者的深入研究以及持续观察。
-
盛会落幕 非遗正青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成功举办 2020-06-01
传承多彩文化,创享美好生活。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碰撞出的奇妙火花,成就了一次难忘的非遗之旅。2019年10月17至22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行。6天的非遗狂欢,共吸引了570余万人次来到现场"打卡",线上覆盖人群达1.9亿人次,非遗以多样的形态定格在大众的视线和记忆中。500余家参展单位现场销售5000余万元,签约金额超1亿元。1个主会场和28个主题分会场加上社区共开展各类活动830
-
高校传承与创新“帕拉孜”编织工艺的实践研究与探索 2020-06-01
传统“帕拉孜”编织工艺对新疆而言,不仅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新疆民间文化的传承有重要印证作用。近年来,对新疆传统“编织工艺”的实践研究成为很多国内外学者和高校关注的课题,他们致力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做出更多的探索和贡献。“非遗文化走进高校”成为现在很多城市的热门话题,高校不光有传承发扬文化产业的使命,同时也具有产业创新与设计研究的优势,故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研究特长,在校深入开展创新与实践项目,成为当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议题。
-
民间手工艺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路径探究——以新疆土陶艺术为例 2020-06-01
民间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发展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旁贷,并且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可以依托自身优势,设置相关研究中心,开设民间手工制作课程,推动非遗进课堂;依托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民间手工艺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实践探索;依托平台优势,在线下和线上推广民间手工艺制作技艺。
-
《江西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2017-10-28
江西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赣鄱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实践。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号)和《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江西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