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 条数据
-
非遗英译的归化异化问题 ——以衢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2020-06-01
本文从归化异化视角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书英译的本质,并指出非遗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使地方特色文化走出去,指出非遗英译应遵循两种翻译方法——阐释性翻译和框架性翻译。
-
目的论视域下的非遗工艺翻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播离不开准确、详尽的外宣译文。非遗工艺资料具有技艺翻译与文化翻译的双重性质。翻译的有效途径是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不拘泥于绝对的归化或异化,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对归化、异化两种策略进行选择采用,并综合运用直译、音译、意译等翻译方法,使译文既“求同”,即在必要时迁就读者的思维模式和认知习惯,又达到“存异”,即保留非遗工艺的民族性和文化的异质性,促进非遗的传承发展以及不同文化的交融。
-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非遗术语外宣翻译的异化策略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翻译研究 2020-06-01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遗也是世界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河南非遗的重要地位与其外宣翻译的缺失构成悖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采取合理的异化策略,对河南非遗术语展开系统翻译,成为河南非遗外宣过程中亟待完成的任务。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进程中的“异化”行为分析 2020-06-01
近年来,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生产性保护"开发的推动下,对非遗文化胡乱打造、随意包装以及对其文化精神不负责任的传播和解读,使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化"为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生财之道";非遗的传承形式与价值内涵已几近丧失;非遗的传承主体(传承人)也大多丧失了话语权,在"发展创新"的大旗下,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迎合市场。于是非遗主体主动让位,利用者则反客为主,任意市场化。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我们将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
-
防范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异化”行为的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加强了社会各界保护的共识,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文化形态异化的进程。而解决保护、开发、破坏这场博弈的最佳方式,基本前提是要对非遗的形态和内容有整体、客观、科学的认识,以及文化交融对于非遗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采取慎之又慎的发展态度,建构在大传统视域下由各级地方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专家学者、传承人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方能在保护与开发这个体系中寻找到自身发展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