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95)
新闻(1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95)
非遗资讯(19)

共检索到 214 条数据

  • 南浔区善琏镇:首设非遗传承服务队 2020-06-01

    湖州产的毛笔,简称"湖笔",有着2000多年历史,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浔区善琏镇是有名的"湖笔之都",2015年,以打造"笔尖上的善琏"为理念,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湖笔文化,南浔区善琏镇人大成立了一支由18名人大代表组成的非遗传承服务队,他们经常深入校园、社区开展公益宣讲、技能结对、调研督办等活动,以特有的形式传承、发扬湖笔文化。

  • 非遗技艺进入中小学校园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启示 ——以核雕技艺传承为例 2020-06-01

    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文以北方地区为例,对开展非遗进中小学校园对基础美术教育产生的启示,进行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同样有着重要影响。

  • 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木雕在传承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仍是一个新兴而未充分发展的领域,随着活态文化遗产 数量逐渐减少,保护非遗成为首要目标,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化,通过分析莆田木雕为例探讨非遗从传承人本体、社 会、政府层次的保护方法与形式,提出了非遗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当下应采用改善传承人传承环境、传承人生产性保 护、数字化非遗以及有利性政策的方法进行保护与传承。

  • 荆楚纺织非遗传统染缬技艺衍生品创新应用研究——以天门蓝印花布楚凤纹样再设计为例 2020-06-01

    荆楚地区的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已有数十项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这些纺织非遗蕴涵着荆楚先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荆楚人民劳动与生活的结晶。本文以传统染缬技艺衍生品的创新应用为切入点,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楚凤纹样进行再设计,探讨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厘清了荆楚传统染缬技艺衍生品的创新性转化需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其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表达形式,需要激活其生命力。以楚凤纹样的再设计为例探讨传统染缬技艺衍生品图案如何实现创造型性转化,最后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分析与研究、设计与创新,达到创新性发展的目的。

  • 文化自信背景下苏州碧螺春制茶技艺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研究 ——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2020-06-01

    苏州碧螺春制茶技艺2011年被列入中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手工制茶的局限,现在该非遗技艺的传承后继乏力。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大师工作室和专业发展,将非遗技艺嵌入专业和课程,为文化自信背景下苏州碧螺春技艺非遗传承人培养做了一些实践研究。

  • “非遗”贴布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应用比较分析 ——以阳新布贴和青森碎布为例 2020-06-01

    非遗传统技艺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技艺承袭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湖北省阳新布贴和日本青森碎布的五个方面分析其审美特色与文化内涵,展示了中日"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从另一个角度传达了传统非遗艺术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和创新的紧迫性

  •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三晋文脉——太原市小窑头非遗文旅小镇巡礼 2020-06-01

    从山西省太原市区沿北沙河和307国道东行,一直到马道坡东头,就来到杏花岭区杨家峪小窑头村,一堵特色围墙之内,就是太原市小窑头非遗文旅小镇。据太原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建明介绍,小窑头非遗文旅小镇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高端文化项目。从2017年启动至今,已经入驻21个非遗项目。这些项目品种多样,包括民俗

  • 传统非遗文化纪录片摄制技巧——以传统手工制瓷纪录片《匠心冶陶》为例 2020-06-01

    传统手工制瓷纪录片《匠心冶陶》为研究手工制瓷技艺留下了宝贵资料,对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该纪录片为例,探索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背景下的“非遗”文化类纪录片摄制问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