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14 条数据
-
长盛川湖北青砖茶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湖北青砖茶是我国黑茶鼻祖,属于深度发酵茶。长盛川湖北青砖茶创始于1368年,技艺传承至今已有650年的悠久历史。本文总结了湖北青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了长盛川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提出了关于湖北青砖茶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扩大湖北青砖茶非遗文化影响力提供参考。
-
舌尖上的辽宁 非遗味道御膳制作技艺 2020-06-01
御膳,即宫廷菜,以"稀贵、奇珍、古雅、怪异"著称,虽早已流入民间"与民同乐",但仍保留着贵族风范和气质,华贵珍奇又不失配菜典式的独特风格。当下盛行的宫廷风味菜肴,有南味、北味之分,主要以几大古都为代表。南味以金陵、益都、临南、郢都为代表,北味以长安、洛阳、开封、北京、沈阳为代表。2020年,御膳制作技艺入选辽宁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宫廷到民间,又再次以非遗的名义重回大众视野,这也算是官方对宫廷菜的另一种"加持",宫廷御宴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
-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化趋势发展研究 2020-06-01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繁多,但依然存在保护不当和开发乏力的现实问题.如何做好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是处于转型期社会的根本任务之一.本文在分析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强调辽宁非遗的保护措施及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重返“生土”世界:生土建筑营造技艺的复兴与乡村振兴 2020-06-0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传统手工艺是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成为被认定的非遗,有些尚未被列入,但同样是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过重要作用,并以各种形式传承着,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河南新郑裴李岗村的生土建筑营造工艺就属于这种类型,未被列入保护名录,但事实上被当地人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并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大规模、系统化地应用。2018年初,政府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团队,再现裴李岗8000年前就存在的生土建筑群落,构建生土艺术景观群落,通过游客消费空间的加入,重塑了乡村空间,共同组成历史文化主导、游客深度体验的乡村场景。同时,政府主导、集体组织,村民积极参与以制陶、香包、剪纸、虎头鞋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生产,增加了乡村的文化活力,丰富了游客参与的体验内容;媒体的推波助澜和受众的普遍认可,也增强了乡村的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了乡村的全面振兴。
-
基于“非遗桂林”视角下工艺美术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6-01
将桂林非遗文化的内涵融入工艺美术品设计课程教学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紧密结合,以非遗传承人带领学生接触更多“非遗”技艺,对“非遗”技艺进行教学资源转化与整合,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工艺美术品设计过程中更有文化自信获得感,探索高校工艺美术品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路径。
-
浅析苏州“非遗”宋锦的文脉及工艺特征 2020-06-01
苏州宋锦织造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针对宋锦缺乏传承人的现状,对宋锦的起源和发展、分类和组织、传统的宋锦织造技艺及宋锦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阐述,认为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宋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提出政府、非遗传承人、高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宋锦非遗传承人。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本文提出当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传承人紧缺、非遗项目市场开发乏力等问题,对此提出对策建议:筑牢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非遗传承动力;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创新非遗传承培养模式;挖掘传统技艺的当代价值,实现非遗的创新与发展。
-
勾氏家族:将拨金漆画发扬光大 2020-06-01
2017年10月,山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布,失传数百年的拨金漆画技艺重现于美术类非遗项目名录中,而把这一失传数百年的古老工艺挖掘出来的正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勾世杰。目前,勾家第二代勾克勤、勾素勤承袭父亲衣钵,从事拨金漆画制作已有30余年,而勾家第三代人也开始学习这项民族技艺,致力于将拨金漆画发扬光大。相信在勾氏三代的家族传承中,拨金漆画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