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5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54)

共检索到 254 条数据

  • 数字化背景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传承教育创新研究 2020-06-01

    非遗文化是伴随民族的发展而逐步沉淀下来的无形的文化。我国现正处历史转型时期,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消失,严重影响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建设。本文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在非遗文化进校园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地方高校实施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创新策略,最后探讨了非遗文化进校园对高校教学的改革意义与影响。

  • “非遗”舞蹈校园教学初探 2020-06-01

    200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会议通过并发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宣言》中倡导:“面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教育传承的实现,不仅是高等教育,也包括中小学及幼儿教育,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社会方式的教育都参与进来。”中小学校中的“非遗”舞蹈云南省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各市县的中小学积极开展了“非遗”进校

  • “燕京八绝”传承的策略研究 2020-06-01

    “燕京八绝”是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代表,目前均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非遗技艺的传承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大师技艺与工匠精神也难以延续。本文从“燕京八绝”的传承现状入手,分析了非遗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市场规划及职业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策略,以期为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提供借鉴。

  • 非遗文化传承教育“课程化”实践研究 2020-06-01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学校课程教育中成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主要探讨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在学校课程化的实践对策,以加强非遗文化与学校课程的结合,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传统的以师徒制为主要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在当下社会的多元冲击下并不能对非遗起有效保护作用。非遗的传承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现代化",其依据是非遗在当下面临的两种主要矛盾。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途径将非遗与现代深度融合,并针对这几种途径下的教育模式展开深入研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为非遗学校教育传承建立体系;在社区教育中注重非遗的场域性;借助数字资源辅助现代传承教育;重视传承教育培训的后价值;从教育学视角下研究非遗传承主体的特征等,合理、高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才能更好的保护非遗。

  • 非遗传承教育如何守正出新 2020-06-01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作为朝阳区校外教育机构,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建构以非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在此过程中,对非遗传承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非遗传承教育要积极发挥校外教育融合多元、创新发展的特色及优势。相较于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具有社会资源丰富、育人方式灵活、实践可操作

  • 民族院校在“非遗”传承教育中的探索 ——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承载着各族人民世代承继的传统文化智慧和记忆载体。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热潮,新时代和现代化对其提供了新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民族院校在"非遗"传承教育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开展教育成为亟须关注的问题。

  • 浅谈地方艺术类“非遗”的高校教育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阐述了孝感艺术类非遗的现状,分析了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