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54 条数据
-
发挥革命博物馆社会教育自身优势 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2020-06-01
湖北大悟县革命博物馆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遗产于一体,是当地红色文化的重要教育机构、宣传机构、研究机构。它是大悟县革命历史的浓缩,展示了革命实物,有效传承了革命文化。作为大悟县红色文化的集中载体,大悟县革命博物馆迫切需求一种新的科学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其红色文化精神传承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的功能。
-
职业院校开展非遗教育的必要性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中一些被社会、群体、个人普遍认可的社会实践、知识技能、文学艺术、手工艺品等等,具有传承性、口头性、活态性等特征。职业院校开展非遗教育的必要性是新时期赋予职业院校的使命,是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提出了职业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践策略,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
非遗传承的市场化与高校教学的对应关系研究 2020-06-01
非遗传承是这个时代交给我们的一道大课题。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有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好非遗的传承,让我们优秀的文化基因得以传承,得以展示,这样好的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断送。所以与其说保护非遗,我们更要想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方法,因为保护只会让非遗越来越少,最终还是逃不出灭亡的命运,但是发展不同,发展是让它重新的壮大起来,让它重新散发出生机活力!高校教育在这个环节上责无旁贷,只有最优秀的这批人去研究非遗,热爱非遗并发展非遗那么我们才敢说非遗的传承可以变成现实,可以越来越好。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浙江小学校园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2020-06-01
浙江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在火热进行中。文章立足于浙江地区(4市11所小学)非遗进小学活动,通过对学校教师、学生及传承人的调查,总结该省非遗进小学的现状及问题,丰富非遗进小学的"浙江经验",以期为浙江省下一阶段非遗进小学校园项目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非遗”保护下丹徒田歌文化传承的多维思考 2020-06-01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滋养出的丹徒田歌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歌谣。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徒田歌引入教育的实践体验,在历史与现实的双向对话中,对社会化非遗传承进行多层面的理性思考。
-
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资源的拓展研究 2020-06-01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需要以人才作为载体,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以缙云道情为例,将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既能突显高校通识课程的地方特色,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促进缙云道情等音乐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其具体措施包括开设相关通识教育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实践演出等。
-
浅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学习的促进和传承 2020-06-01
小越蚌舞作为浙江小越地区比较盛行的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流传了上虞全境20多个乡镇,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小越蚌舞也进行更新,内容逐渐丰富化,其具有了传承历史的悠久性.随着我国对教育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学习.学生作为我国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我国学习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在开展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又能使非遗文化得到发展和延续,是当前教师在开展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学习的促进和传承的方法作简析
-
基于教育精准扶贫的侗锦生态文化保护区构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世代相传,与各民族人民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流变文化遗产。因此,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等产学研活动,培养非遗文化创新创意人才,才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和教育精准扶贫可持续、可复制的有效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