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5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54)

共检索到 254 条数据

  • 基于非遗视角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0-06-01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族人民继承发展而来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我们有责任去保护与传承,有必要去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艺术高校是培养艺术类人才的专门基地,把“非遗”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艺术类学生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培养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及全球化大环境下所需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非遗传承与创新中的艺术类高职教育改革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财富,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发扬,这是非常必要且关键的。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核心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如何承担光荣使命,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突破自我、大胆创新,未来,去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这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值得深思的首要问题。本文针对非遗传承与创新中艺术类高职教育的改革做出了具体的探究,希望能为学生们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双向发展带去积极的影响。

  • 探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结合非遗保护的途径——以黑龙江省为例 2020-06-01

    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成效不够理想,未能充分发挥出服务社会、促进地方发展的作用。教师将公共艺术教学与非遗保护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充实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促进高校实现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高校要积极参与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丰富多彩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不但能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空间,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保护非遗、促进地方文化建设。

  •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践行“非遗”理念的思考与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瑰宝,有深刻的历史积淀和精神价值,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是它们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但是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才多半是家族传承,以一种单一的传播方式保持艺术特色。高校音乐教育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培养音乐人才,为了使非遗文化能得到传承,高校必须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将“非遗”项目与音乐文化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既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又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特色创新。

  • 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非遗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与心智的产物,它是真实的历史存在,是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根基。在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信息社会,我们更应该将其传承下去。当然,传承不是以固有的形态,而是以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形态和方式予以延续。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地方非遗传承的适宜场所,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特征,使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能够落到实处。

  • “非遗”视角下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新教育研究——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 2020-06-01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在新时代推广和传承景德镇陶瓷文化,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和国家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景德镇陶瓷大学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通过将景德镇陶瓷文化非遗资源引入特色课程开发、产教融合、校内传承基地,构建互联网+平台等多种教学举措,从而构建起契合非遗传承发展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景德镇陶瓷文化“非遗”保护传承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2020-06-01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而来,却历久弥新,具有相当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创新的需求。通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之中,将有利于发挥其培育和提升公民的国家意识、提高公民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凝聚公民的价值理念等方面的作用。当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和社会需要在“如何挖掘内容、如何改进形式、如何有效落实”等方面下功夫。

  • 留青竹刻走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形式初探 2020-06-01

    常州留青竹刻是独居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其学习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手工操作能力,都是学前专业学生本身所具备的,且他们的文化素养与认知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渗透至幼儿园中。因此,为更好的将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本次将留青竹刻非遗传承人邀请至学校课堂,尝试以课堂教学的模式传授竹刻艺术,逐步归纳整理成较为完整的留青竹刻教学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完善教学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