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54 条数据
-
传承教育语境下的非遗数字化传播探索 ——以南京云锦为例 2020-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学校进行非遗教育的义务,非遗传播与传承的对象更加明确,非遗保护得到了制度化保障。我国的非遗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制度、缺师资、缺教材,建立系统化的非遗教育任重而道远。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正逐渐从非遗外在的技术手段向非遗内在生命力转化,对非遗保护进程与非遗文化形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年轻一代对于数字化具有天然的接受度,借助数字化手段的新颖形式与传播特性,可为非遗教育的有序推进扩展思路。
-
基于非遗泥塑传承视角下景观装置应用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逐渐得到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对其科普教育方式仍然局限于传统宣传模式,导致了如今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意识越来越弱化的趋势。本文主要探讨以非遗泥塑为例与景观装置结合从而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打破传统宣传方式给人们强硬灌输非遗文化知识也仅仅达到了浅显了解非遗文化的表层,以“互动设计”为出发点使非遗泥塑与互动景观装置结合使人们零距离接触非遗泥塑,从而达到高效科普教育的目的。
-
非遗文化进校园实现路径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绚丽瑰宝,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弥足珍贵的,都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重视去保护的,但如今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论文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提出了高职院校需要加强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并实践的构想。
-
浅谈学校如何弘扬和传承地方非遗文化 2020-06-01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弘扬和传承地方非遗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本文将从弘扬和传承地方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衡水地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重要举措和弘扬和传承地方非遗文化的意义来阐述学校如何弘扬和传承地方非遗。
-
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资源的拓展研究 ——以缙云道情为例 2020-06-01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需要以人才作为载体,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以缙云道情为例,将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既能突显高校通识课程的地方特色,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促进缙云道情等音乐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其具体措施包括开设相关通识教育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实践演出等
-
社区教育中“非遗”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 2020-06-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校本课程开发在教学中也愈发常见,而为了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教育中非遗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愈发重要,特别是近些年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这一目的提供了契机,本文主要对社区教育中非遗主题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进而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
数字化时代非遗音乐在中小学的传播——以乐昌花鼓戏为例 2020-06-0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何更好地在数字化时代传播非遗音乐,是现今传统音乐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中广东地区的乐昌花鼓戏入手,关注基础教育阶段非遗音乐的主要发展状况,发现非遗音乐的主要特点,提供非遗音乐适应现代社会的可行性方法,以期为非遗音乐发展注入新动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职教育的关系逐渐呈现良性互动,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在高职院校日益凸显。文章概述了非遗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结合高职教育文化传承特点,以非遗文化资源向高职教育资源的转化为定位视角,对非遗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