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5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54)

共检索到 254 条数据

  • “非遗”在中国基础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提案 2020-06-01

    人是意义的存在物。这个本质,决定了任何教育的起始活动都是人为的事情,由此内在性规定了人类任何类型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一个意义事件,而非“事件意义”。意义事件是指凡出现的一个道理和行为都是公正适宜的事情。“事件意义”则是指在一个想法和行为中有可能存在着公正适宜的内容。21世纪初,在中国广泛兴起与持续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进入中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这件事情,就是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的一件十分显明与重要的“当代意义事件”。同时,从始至今讨论“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或研究也一直在持续。那么,在当下,对中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融合研究* 2020-06-01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改变和消失,成为既紧迫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作为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重要职能的地方高校,通过开发"非遗"特色校本课程,建立"非遗"校园传承基地,开展"非遗"创新实践活动,实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有机融合,重创"非遗"的活态传承空间,实现"非遗"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0-06-0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资源丰富,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并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这是非遗项目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教育有着深刻联系,具有文化“育人、娱人、治人”的特点。文章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研究,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的路径加以阐析。

  • 我国非遗保护中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2020-06-01

    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提出的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手段。由于理论研究不足,我国目前非遗保护实践中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作用认识的争议不断。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对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界定与作用阐释出发,总结国内十余年的非遗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实践形式,指出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在当下非遗保护中所发挥的知识习得、"意识"唤醒、人才培养、深化研究以及弥补传承人群知识不足、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项目发展活力的作用;对于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与影响评估,应着眼于长远,既应注重个体差异、个案与当下,也要着眼于项目存续、社区发展与未来。

  • 非遗传承融入高校普及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简论 2020-06-01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与高校建设普及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在现实需求和价值追求方面具有高度耦合性。当前高校的非遗传承与普及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均亟待加强。应科学确定目标,系统、全面、持续、创新性地将非遗传承与普及艺术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追求。

  • 半山泥猫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体系的探讨及教育思考 2020-06-01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半山泥猫制作技艺的还原,再现泥猫制作技艺的工艺技术流程。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尝试找出影响非遗文化萎缩凋零的主要因素。在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的新时代背景下,结合文化产品的创新与发展的形态研究,结合文化传承的模式研究,找出一种适合半山泥猫制作技艺传承与发扬的生产性保护研究体系及传承方法。

  • 文化强国视野下的“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问题探析 2020-06-01

    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是增强传承人自身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是"非遗"保护性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下文化强国战略发展目标的根本要求。通过对"非遗"及其传承人的特殊性与区域性理解、认识,积极探讨"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的路径,认为"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项持续性工作,对"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的目标一方面是提升文化知识水平、拓展艺术审美视野,另一方面也是增强"非遗"传承人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PDCD”模式初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世代相传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中华文化复兴的今天,如何科学并具开创性地展开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非遗现有传承方式展开分析,论述了"非遗教育传承"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PDCD"非遗教育传承模式,对其构成的四个部分进行了详细解析,希望以此为非遗教育传承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