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2)

共检索到 32 条数据

  • 陪着白云过山岗 2021-08-26

    陪着白云过山岗

  • 非遗视域下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保护路径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具有群众性、艺术性、传承性、民族性的特点,同样具有以上特点的、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学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文学发展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外界条件、物质条件都追求顶峰的时代,精神追求反倒被挤压、忽视,所以我们需要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追求现代生活中所缺少的精神财富,尊重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当然,民间文学的非遗传承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本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域下,重点探讨了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

  • 民族文学中“非遗”的民族志书写及其启示意义 2020-06-01

    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综合信息库,它留下了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变迁的珍贵民族志资料。许多民族文学有关于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书写,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描叙更为突出,这种书写不但具有民族志的特征,而且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的价值。这既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路径,也可视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别样方式。

  • 刍议图像时代非遗民间文学传播的新形态 2020-06-01

    民间文学是不同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它作为独立于官方文化与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其集体性、口头性与传承性特征与当下图像传播形态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图文书、图画书出版,影视传播,动漫游戏传播,"3R"传播,民间文学智库传播是当下图文时代非遗民间文学传播的新形态和新方向。由此,既可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内在潜质,实现民间文学的跨媒介融合传播,拓宽传播渠道以利于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又可以丰富图像传播的内容和内涵,推动图像传播品位的提升。

  • “非遗”视域下民间文学实践教学探索*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运动的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口传遗产重要表现形式的民间文学日益受到重视,在许多高校开设有民间文学课程。高校民间文学课程具有文学和民俗学双重属性,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在民间文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非遗”理念,培养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等问题。

  • “释比唱经”在舞台艺术创作中的呈现 2020-06-01

    羌族是一个古老而具有神秘感的民族,其“释比唱经”又是羌族口传文学中更为神秘的艺术形式,但这样具有双重神秘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文化冲击、遗漏传承等现实困境;释比,作为这项艺术的核心人才,也面临高龄传承、无人为继的局面。面对古老艺术形式的凋零,将其搬上现代舞台,通过新艺术形式对古老文化进行重新演绎,在保留其文化特征和精髓的前提下,发挥现代舞台艺术的传播优势,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非遗”视野下的民间文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0-06-01

    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在民间文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非遗"理念,增强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兴趣尤显重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通过民间文学教学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结合本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新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承人。

  • 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非遗传播与传承路径研究 ——以沁阳《神农传说》为例 2020-06-01

    在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沁阳《神农传说》的传播与传承方式,效果不佳。文章基于对《神农传说》传播与传承意义与现状的分析提出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与传承沁阳《神农传说》,要运用纪录片、微课、MTV、广播剧、短视频、系列推送、主题直播等新媒体方式,唤起大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强化爱国意识,让《神农传说》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