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2 条数据
-
民俗场:民间文学类非遗活态保护的核心问题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文学类遗产无疑是保护难度最大的,因为它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绝大多数民间文学作品的生存状况堪忧,处于濒危的状态。在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中,强调传承人的保护,是完全必要的。与此同时,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传承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因此,引入民俗场的概念,分析研究传承人是怎样养成的,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养成的,是保证有效进行传承人保护和培养的前提。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文学的思考 ——读刘守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 2020-06-01
刘守华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一书中认为,我们对于"非遗"应该采用区分形态、灵活对待的策略;重点在保护文化生态上,文化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树立一种活态保护、以人为本的思想,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顺利健康发展。刘守华对于做学术一直有一种崇实的品格,60余年来一直从事着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颇丰,对于具体的问题也从来是孜孜以求,这种学风是值得推崇的。
-
新时期非遗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保护——以古渔雁民间故事为例 2020-06-01
本文从古渔雁民间故事集和古渔雁文化的角度展开,介绍了当前古渔雁民间故事及文化面临的诸多困境,从保护古渔雁文化的迫切性的角度分析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以目前古渔雁文化的传播方式为民间文学的传承带来普遍的积极意义,最后本文结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重申非遗文化保护的诸多举措。
-
高胡演奏家潘千芊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 2020-06-01
4月10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名单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十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08名非遗传承人入选。广东音乐曲艺团高胡演奏家潘干芊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入选,为广东音乐艺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弘扬优秀岭南文化、建设文化强省作出贡献。
-
在文化传承中架起成校的桥梁作用 2020-06-01
一、在传承文化特色中的做法与成效(一)传承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乡村民间灯笼灯谜制作文艺人才灯谜,是中华民族四大文化国粹之一,是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菱湖人爱灯谜,由来已久。菱湖素来被誉为“浙江省灯谜之乡”,灯谜艺术是菱湖的一大传统特色,为菱湖人民所喜爱。学习灯谜艺术有利于了解历史、了解家乡,有利于在学员的心灵中播下传承民俗文化的种子,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
非遗文化 灿烂多姿 2020-06-01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让文化回归生活,文化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秭归,一个具有7000多年人类居住史的古老文明之地,这里积淀了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秭归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代文化人及非遗工作者的保护和传承,才得以沿袭至今。正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拥抱历史,我们需要分析;拥抱未來,我们需要创意。"秭归的非
-
面向传承和传播的非遗数字化研究 2020-06-01
一、研究背景全球化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信息时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机遇,数字人文的出现促进了人文学科与技术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活化、隐性等特性对非遗数字化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二、国内非遗研究现状从发文机构角度分布统计,发文数量较多的科研机构大多集中在广东、北京、湖北、山东、重庆等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区域。从期刊来源角度分析,相关论文遍布几乎所有类别期刊,说明非遗研究已经进
-
首届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结业仪式在三峡大学举行 2020-06-01
2018年11月22日,"首届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结业仪式在三峡大学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处长岳青、三峡大学党委常委李红、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会长鄢维新、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清和、湖北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黄树清、湖北省武汉市文化局非遗处处长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