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

共检索到 36 条数据

  • 三峡民歌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活态传承的探讨 2020-06-01

    三峡民歌是三峡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的民间歌谣。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竣工以及移民外迁,这些世代相传的民间歌谣随着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其传承岌岌可危。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是近年来对区域民间音乐文化免于流失、灭绝的传承、保护手段。与教育接轨已成未来对非遗艺术活态传承保护的新途径。文章以高校音乐专业课本科、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引入非遗项目三峡民歌"啰儿调"教学为依据,探析将非遗项目引进高校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以求达到非遗艺术活态传承保护的目的。

  • 非遗视野下粤北瑶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新时期社会的不断进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实践中为了扩大粤北瑶族民歌影响范围,更好地展出其独有的特色,则需要对与之相关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并将具体的研究工作落实到位,促使瑶族民歌能够保留下去,避免其潜在应用价值、非遗保护效果等受到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对非遗视野下粤北瑶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系统阐述,以便实现其长效发展。

  • 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的内蒙古实践 2020-06-01

    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语称乌日汀哆)是蒙古族最具典型性意义的音乐文化表达方式,是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在音乐领域的具象化体现。2005年11月,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以下简称长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随着一系列保护措施与宣传活动的开展,人们对于长调的认识不断加强,保护的效果不断凸显。长调申遗成功以来的十年,正是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推进、不断完善的十年。可以说,长调的保护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见证或代表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年保护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 温州民歌《对鸟》演唱版本比较及其传播与传承 ——从“原生态”到新媒体形式 2020-06-01

    温州民歌《对鸟》以乐清方言为载体,经历了诞生、发展、创新、与新媒体结合等各个阶段,产生了"原生态"、男女声对唱舞台表演、依托电影/电视剧的、依托微电影的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演唱版本,并在音乐风格、演唱特点、传播路径与传承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嬗变,是原生态民歌成功传播与传承的典范。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它也表现出来一些新的传播/传承方式与特点。其中较突出的是,它结合"微电影"这一新媒体形式,很好地对"非遗"进行了宣传,这也为今后鼓词音乐等温州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启发和参考。

  • 课堂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探索——以珠海市三灶民歌为例 2020-06-01

    在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举措中,将非遗文化引进高校的课堂教学,可谓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这一措施将辐射到更多的下一代接触和认识到祖国的文化瑰宝,传承民族精神。本文以珠海市三灶民歌为例,在教师团队深入三灶地区进行生活体验以及对"三灶民歌"的老艺人们进行采访后,就三灶民歌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相关的收集和整合,进而就如何将三灶民歌引入学校的课堂教学做出了一些思考。

  • 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试析“江苏民歌大会”的艺术创新 2020-06-01

    2017年6月10日,正值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江苏文艺广播举办的“茉莉花开”首届“江苏民歌大会”在南京保利大剧院成功上演。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和现代流行元素充分融合,通过互联网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中涌现出的又一优质IP项目。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合创新,成为江苏民歌大会着力破解的课题。一、以“非遗”民歌的文化传承体现时代发展民歌拥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鲜活的文化气息,首

  • 现代视野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为例 2020-06-01

    从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至今,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进入第18个年头。在保护工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立法式保护等也在一步步探索中开展着,也试图开展非遗项目的分类保护。但纵观十大类非遗项目,不难发现,其中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数量可观,他们是众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其非遗项目的保护,对保护文化多样性

  • 长江流域民歌非遗代表项目的地理分布* 2020-06-01

    我国政府于2004年8月宣布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多年的推进,现已先后批准并公布了四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以长江流域298项民歌非遗代表项目为对象,运用分区统计、专题图呈现的方法对长江流域青藏、滇黔、巴蜀、荆楚、吴越五大音乐文化区的民歌代表项目之地理分布进行观察。一则客观呈现研究对象的空间现状,二则为相关部门决策及学界的深度研究提供基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