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新时代助力“非遗”传承 2020-06-01
非遗"活于民间、死于庙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融入时代、融入生活"。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利用好,使文化遗产活起来,发挥其文化价值、教育熏陶功能。
-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危机和传承策略 ——以民俗为例 2020-06-01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中的44项民俗类项目承载着不同群体世代相传的文化脉搏。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些民俗类项目或多或少地遭到了现代化带来的危机。本文从河南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出发,探究原生态环境破坏、多元文化形式冲击以及人们价值观念转变给这些非遗项目造成的威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化危机的策略,以期推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发展历程① 2020-06-01
该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价值、保护传承的历史与现状、保护的理念与原则,希望通过宣传与教育,让非遗保护工作不断进行下去。
-
保护非遗,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永不断流 2020-06-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这其中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财富。可以说,如果没有非遗的话,我们的文化就会断流,我们的社会发展就会滞后。由此可见,能不能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究竟该如何有效保护“非遗”?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非遗”保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保护传承人,也就是把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高校的教学实践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者,其进入高校教学实践场域不仅加强了高校与民间群体的联系,也为高校理论教学提供了"学以致用"转化的可能。秉承理论与实践、素质与技能、扶贫与扶志、创新与创业、国家通用语培训与爱国意识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作为教学目标,当是非遗传承人群高校教学实践的有效路径。
-
基于“互联网+非遗”新型活态模式的探索——以扬州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近年来,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逐渐走入大众的生活,但尽管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如非遗文化传承断层严重,传播途径狭隘,非遗艺人工资普遍偏低等诸多问题.
-
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韶关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地方特色文化,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去保护、宣传和发展非遗是当务之急。从翻译的视角,以韶关市非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翻译现状、价值、难点和策略。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上提出了提升非遗翻译效果的对策。
-
云南丙中洛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策略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文章通过对云南省贡山县丙中洛镇怒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梳理,分析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分析,并对当地非遗旅游提出保护性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