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以吴歌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吴歌为例,从体系、政策、资金、基地等方面总结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成功做法,并分析了在传承模式、传播方式、非遗本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健全模式、丰富宣传、生产性保护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 制度风险的法律维度: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 2020-06-01

    以风险理论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行法律制度,根据风险产生根源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风险会表现为制度运转失灵风险、制度功能偏差风险和公平性缺失风险。化解制度风险,形成制度风险的维度,不可基于同一个标准,而是需要在大的框架之下论及制度风险的法律管控,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构“建立私权,善用公权”的多元法律控制体系,并在体系内引入技术规制,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权”,推动民间习惯法与法律制度、公法与私法的互动式发展。

  •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知识文化信息和隐性信息,必须通过使用者熟练解释并口传面授,才得以世代相继而传承下来。隐性信息保护了老一辈传承人对非遗内容的占有,保障了其获得利益的权利,也增加了非遗传承的难度,限制了年轻人学习的途径,因此隐性信息的存在决定着非遗的持久性传承。当前,非遗隐性信息在基本属性、隐性信息发掘、隐性信息利用和隐性信息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仍然处于相对初级、肤浅的阶段,对非遗隐性信息的研究将会在信息特征表达、隐性信息外化呈现、隐性信息存储方式、原生态生态环境保障等方面有所进展。

  • 文旅融合背景下川渝两地非遗传承与保护对策研究 2020-06-01

    当前川渝地区相向发展共同打造经济增长第四级,作为巴蜀地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川渝拥有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在文旅融合背景与地方政策导向下,如何通过沟通与合作更好地传承保护巴蜀非遗,活态利用从而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 高职院校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需要具有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动力推动其"活态"传承。作为文化传承重要阵地的高校,应充分运用其教育资源,通过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美育课程,结合"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将所学的"非遗"与公益实践活动相结合,达到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融合,并运用创新创业竞赛等平台,将"非遗"融入创新文化产业中去,从而真正达到传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助力学生成才的双重价值。

  • 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它比普通的传统文化更脆弱,依靠传承人的身口相传而得以延续,所以人的传承尤为重要.本文梳理了烟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烟台市非遗保护全面、及时,并具有数字化特征,建立了非遗网络系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保护机制

  •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遗留给我们进行文化研究的财富,要想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就要深入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发展历程,将其运用在非遗旅游开发上,呈现给游客美好的情感体验。本文主要是对长沙市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现状提出有效策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为长沙非遗文化的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和依据。

  •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首先简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特征,结合概况探析山东"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