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福建非遗战疫主题作品展”在省非遗博览苑拉开帷幕 2020-06-01
2020年3月27日,由省文旅厅、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指导,省艺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福建非遗战疫主题作品展”在省非遗博览苑拉开帷幕,省政协副主席刘献祥、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陈必滔、省文旅厅党组书记石建平、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张立峰等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合理性探析 2020-06-01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是落实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最有效的执行者和实践者。目前,我国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已基本形成以事业单位主导,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为辅的格局,这对于弥补和完善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缺失而造成的空白是有利的。但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的确立能否对非遗项目在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做好传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与此同时,文旅融合下,不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涉及不同主管部门,亟需综合处理部门来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单位进行有效的科学化管理。
-
奢侈品视角下“非遗”类艺术品的生成与市场化运作研究 2020-06-01
非遗类艺术品指的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艺术上的特色,运用非遗元素(主要是形象与技艺)制造的,反映传统文化内涵的适合当代生活方式的艺术品。"非遗类"艺术品作为一种包含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产品,和奢侈品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纯手工制作、象征意义和非必需性等特征。从"文化生产"的角度探讨"非遗"类艺术品的生产机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非遗"类艺术品的生成机制包括产品化、市场化、恒定化与活态化。"非遗"类艺术品的市场化运作关键在于其奢侈品定位的确立,通过完善创新与利用机制,打造优质的文化产品,这意味着必须深刻了解它能够实践的天性和自发性。另外,还要制定有距离感的价格和独特的传播策略。对于改变心态,价格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而且,非遗文化产品必须是感官的全方位的体验。
-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知识图谱研究 2020-06-01
为了探寻国内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热点,利用文献题录分析工具对已有相关学术文献进行预处理并提取高频关键词,进而基于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工具将分析结果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国内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徽州民间乐曲、徽州民俗体育、徽州非遗资源的生态传承、徽州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等四个方面。
-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问卷调查与基层大众保护意识提升思考 2020-06-01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根据《江西文化蓝皮书——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6)》国家级非遗项目70项,省级非遗项目488项.作为一项江西省发展类智库报告,它也是省内手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而结合这一报告内容,江西也在当地开展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问卷调查分析,基于基层大众保护意识提升思考江西非遗保护的相关问题.在本文中将着重调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现状,并对如何提升基层大众非遗保护意识相关策略进行思考提出.
-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非遗的旅游开发在带给宁波市一定旅游收入的同时,难免存在着保护措施不到位、开发过度等系列问题。在总结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其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加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其旅游开发水平。
-
非遗文创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 ——以漆线雕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性文创的良好土壤,是突破同质化产品竞争以体现地域性文化归属的一剂良药。但是抄袭乱象与监管漏洞却让众多文创品牌不敢全力以赴地去投入,总是停留在观望同行与浅尝辄止的成长模式。非遗生命力的延续不仅需要能工巧匠的守艺传承,更需要以文创为载体的流通才能回归生活与保护。本文以厦门漆线雕为例,探讨文创品牌的构建途径与知识产权保护方法。用个案分析法与观察访谈法分析厦门漆线雕产业的发展情况,为非遗文创品牌的构建提供了思路;阐述了地方文创品牌如何从非遗的土壤中提取建构差异化卖点,并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解析初创型文创品牌的保护策略与步骤。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实践探索 ——以“黄沙狮子”为例 2020-06-01
作为一种鲜活地保留了富有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活态文化遗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精华。随着社会格局和文化生态的变迁,单一的口传心授已难以担负维系非遗薪火相传的重任,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成为全世界的共识。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本原则,构建“九狮”协同教育体系,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去了解、接受、感悟、喜爱民族文化,在传承中融入创新,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