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 条数据
-
苏州泥塑艺术融入中小学美育传承研究 ——以“狮陶坊”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为例 2020-06-01
苏州泥塑历史悠久,造型和色彩风格独特,具有显著的苏州地域文化特征,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它的延续、发展多是家族继承,形式和传播已近瓶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由于其对文化超强的融合与渗透,使得其在物质文化丰富的今天面临文化断裂的危机,这也正是非遗文化传承所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工作的剖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寻找新的途径,并通过学校美育寻找对策,提出建议。
-
文化自信背景下苏州碧螺春制茶技艺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研究 ——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2020-06-01
苏州碧螺春制茶技艺2011年被列入中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手工制茶的局限,现在该非遗技艺的传承后继乏力。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大师工作室和专业发展,将非遗技艺嵌入专业和课程,为文化自信背景下苏州碧螺春技艺非遗传承人培养做了一些实践研究。
-
固本浚源 传承创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非遗研培实践探索 2020-06-01
自2015年6月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两年多来,苏州工艺美院结合文化部研培计划,根据传承人群的不同定位,因材施教,探索具有苏工美特色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模式。
-
品牌·市场·非遗扶贫——2019年第四届传统工艺青年论坛述评 2020-06-01
传统工艺青年论坛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下,响应国家振兴传统工艺的号召,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于2016年联合发起创办的一项学术交流活动,至今已开展四届,逐渐成为学界、业界知名的品牌活动,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进一步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工程,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第四届论坛的议题为:品牌·市场·非遗扶贫,来自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在传统工艺乡村振兴的工作中的实践者、研究者、管理者总计150余人参与了此次交流活动。
-
用一场直播共迎昆曲非遗的春天 2020-06-01
每年的5月18日都是昆曲人的节日。19年前的这一天,昆曲入选首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非遗”。每年的5·18,世界各地昆曲人都会如节日一样举办各种活动隆重纪念。2020年,昆曲人迎来了一个特殊的5·18,经过几个月的暂停,昆曲人再次重逢于剧场,用一场直播,重新迎来春天。上海昆剧团、浙江昆剧团、苏州昆剧院等长三角院团专业昆曲人齐聚,以一场特别策划的演唱会共贺节日,并向医护人员等抗疫英雄慰问致敬。
-
从蟋蟀盆到金砖砖雕 2020-06-01
袁中平,苏州相城区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袁氏堂第五代传承人,中平澄泥堂创始人,中国工艺最高奖“山花奖”获得者,项目被列入省非遗保护示范基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州民间工艺家。
-
非遗馆运营实践探析——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伴随着“非遗热”,大大小小、形式多样的非遗馆应运而生,这其中既有像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评弹博物馆这样的单项专题馆,也有像南京市非遗馆那样设立在古建筑(甘熙故居)中的地域专题馆,而南京博物院非遗馆是全国第一家设立在省级博物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南博二期“一院六馆”之一,于2013年11月6日向公众开放。5年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展示的项目不仅覆盖了江苏省13个地级市,还引进了其他省市的特色项目,采用“活
-
档案部门在推进非遗传承中大有可为——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 2020-06-01
2016年11月23日,在苏州参加“世界记忆项目与档案事业发展”主题研讨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专程来到吴江同里和震泽古镇考察。这是吴江档案人首次近距离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走到一起,但吴江档案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却是有着长期的实践。一、档案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世界记忆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重点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