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 条数据
-
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非遗外宣文本翻译的文化功能 2020-06-01
跨文化传播指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文化交流以及人际交往中的信息传播活动。翻译研究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活动,具有极强的文化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究其本质是一种文化表象,具有较高的跨文化研究价值。跨文化价值研究一方面可以挖掘不同文化类型的深层意义,另一方面可以探索文化本身对社会以及人文交流等领域的积极影响。文章拟研究跨文化视角下的非遗外宣文本翻译,探寻双重文化聚合产生的独特文化功能。
-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文化瑰宝,其外译与跨文化传播是新时代"兴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现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语料库分析为依据,以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为理论视角,设计了中国非遗外译跨文化传播的四大策略,以期为新时代非遗外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借鉴。
-
“一带一路”视域下沧州音乐类非遗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薪火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沧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重要一环,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然而,在全球化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文化遗产受到文化单一化,旅游业、工业化等社会问题和自身发展局限性的影响,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播非遗文化是非常紧迫和重要的研究课题。"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非遗的举措异曲同工,它为沿线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机遇,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搭建了新平台。跨文化传播保护和延续了沧州音乐类非遗文化的生命,为实现沧州音乐类非遗文化变为沧州文化资源甚至是沧州文化资本的转型,对促进社会人文交流,实现文化相通,对各地乃至全国文化传播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跨文化教育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为主题,在融合访谈调查及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挖掘"非遗保护"与"跨文化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结合跨文化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跨文化交流、反身性构建、身份认同等分析工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跨文化教育的双重领域,不仅拓展了"非遗保护"的文化教育维度,还为跨文化教育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成新的研究路径及价值;在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路径的同时,还有助于唤醒、加强传承人的文化参与、身份认同及社会交流,进而为非遗保护与发展营造内生动力。
-
“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非遗影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文章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背景出发,从历史变迁与文明交流两个方面,对"一带一路"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共存的整体阐释,并对跨文化传播展开理论性研究。结合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在当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国际传播如何有效建立,以及国际传播的方式、机制、效果等进行研究。立足于贵州少数民族的区域性特征,根据贵州的地域性整体规划,发展状况与发展特点,挖掘贵州"非遗"的独特性,并进行指向性分析;挖掘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叙事及效果路径研究。
-
跨文化纪录片对中国非遗的间性叙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对外传播有助于推动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跨文化纪录片是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遵循间性叙事的原则,在叙事目的、叙事理念和叙事策略等方面消除自我中心主义,融入他者文化思维,促进多元文化主体间的对话。间性叙事能够实现非遗价值意义的共享和认同,达到建立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全方位传播效果。
-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跨文化因素及对策分析 2020-06-01
外宣翻译是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强调“努力跨域文化鸿沟”和“符合目标语国家的语言习惯”的翻译原则要求译者在壮族非遗文化对外译介过程中,需注重分析其中的跨文化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增强壮族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
跨文化国际传播视阙下非遗类旅游产品的汉俄翻译策略探究_x000d_——以山东省"5A"级景区为例 2020-06-01
作为"齐鲁之邦"的山东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本论文选取山东省"5A"景区的非遗类旅游产品作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国际传播和旅游翻译理论出发,对其汉俄翻译的策略做出全方位的可行性探讨,揭示出译者要注重语言文字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