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5)

共检索到 135 条数据

  • 民俗类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路径探索 2020-06-01

    民俗类非遗是非遗项目中极具特色的一类,它根植于民间沃土,是民族的根与魂。它体现了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服饰特点等,保护传承好民俗文化是其他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贵阳市乌当区石头寨苗族跳场为例,探索民俗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 试析“博物馆+非遗”模式下的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路径 2020-06-01

    博物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的重要场所,并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质资源和发展动力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基于"博物馆+非遗"模式下,极大地促进了文博创意衍生品的开发,已经成为了众多研究人员普遍关注的焦点性话题。加强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可以切实保护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文博创意衍生品,推动文化事业的长效发展与运作。本文主要针对"博物馆+非遗"模式下文博创意衍生品开发路径展开深入研究,希望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些许帮助。

  • 基于“系列遗产”视角的青岛海防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活化路径 2020-06-01

    青岛作为山东海防的关键组成部分,保存有众多的海防遗产。鉴于青岛海防系列遗产是由呈离散状分布的50多处海防遗存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一个整体,宜采取如下整体性保护策略:廓清遗产内容,确定其系列遗产整体价值;突破边界限制,统一制定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等。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青岛海防系列遗产的独特价值.寻找青岛海防系列遗产活化路径,通过拓展原有功能,融入居民日常生活,重视海防非遗,增强遗产体验感知,加强文旅融合,塑造海防遗产旅游品牌,让青岛海防遗产真正“活”起来,融入当代百姓生活。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校素质教育对接路径新探——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随着社会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遇到困境,高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肩负紧要的历史重任;同时'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整个过程对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无论从'非遗'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其内涵文脉,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还容易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进程,着力打造形成一个更系统、更科学、更高效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式传播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被誉为历史社会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和关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非遗”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序 2020-06-01

    自20世纪末至今,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文化自觉”的概念在中国学界从出现到流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从联合国提出到中国热烈响应。人们注意到这两个重大文化事件的历史相遇,学界倾心研究二者内在的关联,认为非遗传承和保护是践行中国文化自觉的有效路径

  • 当代语境下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 ——以昆明官渡古镇为研究对象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我们重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等具有深远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从政府到民间,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声很高,也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并提供了一些资金上的支持,但很多“非遗”项目依然举步维艰,濒临灭绝。一味地保护只是人为延缓了部分“非遗”资源消亡的时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时代在变,我们所有从事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事业的人也必须跟着改变。只有通过产业化发展,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配合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我造血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对自身价值的保护和传承。本文以山东省为例,以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关系为研究基础,提出五种可行性发展路径,深入探索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