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 条数据
-
北京非遗保护与传承呼唤科技创新 2020-06-01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无形的,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北京非遗保护与传承喜忧参半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2014年,文化部发布非遗保护传承的"新十一条",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鼓励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拓展
-
平面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探讨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非遗传承人进入"银发"时代,年轻的典型性传承人队伍尚未建立.平面设计作为能够吸引年轻群体关注的艺术美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广泛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创新传承等方面,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年轻群体吸引力匮乏这一痛点问题
-
让非遗更接地气,看胶州如何突围 2020-06-01
随着世界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非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8年的上合青岛峰会上,来自胶州的非遗剪纸和秧歌大放异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非遗的魅力。
-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思考 2020-06-01
受到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度陷入到发展困境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优化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联系川东竹琴非遗传承实际情况,对川东竹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创新措施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川东竹琴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
《传承》第三季 系列纪录片的“传”与“承” 2020-06-01
在描摹中国非遗文化代代传承的图谱同时,《传承》还梳理了其中蕴含着的精神文明传承脉络,并不断丰富着对“传承”的诠释。“承时代心,传世代美”,从哈萨克族的达列力汗父子携手搭建起一顶草原毡房,继续谱写马背民族生生不息的沧桑牧歌,到河北蔚县的王德扬起一千六百摄氏度的铁水,坚持在新年之际用拿手绝活为生养自己的土地献上最好的祈愿,《传承》(第三季)复刻了遍布在华夏大地上的17个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观众拨开岁月的云雾,再现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
新时代非遗传承之我见 2020-06-01
非遗传承这一词,自2003年发展至今已经有15年的历史,从鲜为人知发展至广为人知,从冷门到热门反映出中国国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总体发展态势。自十九大召开之后,我们已经进入到新时代,在新时代下我们再看非遗传承,应当从新的视角进行思考和探索,例如文化自信与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让文化活起来等等,新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的看待非遗传承,当前社会对于非遗传承有较高的认知度,所以本文基于此背景下分析探索新时代如何进行非遗传承,旨在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有序进行,切实提高我国文化发展软实力
-
数字化构建非遗传承新模式 2021-03-1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是我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
非遗传统美术的延续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是丰盛的民族文化遗产,根植于民族土壤,包含地区与族群共同的文化风貌和精神信仰,由艺人代代相传传承至今,它的守护与传承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讨论。几千年来,在非遗传统美术的传承延续中,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造型艺术语言影响着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发展,为中国艺术文脉打下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对于非遗传统美术而言,传统民间文化的延续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这种传统民间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影响就是传统民族文化回归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