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1 条数据
-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价值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一种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当前却呈现出离我们学生越来越疏远的尴尬局面,保护与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校园传承过程中发现,并不是因为学生对非遗没有兴趣,而是他们从根本上就不知道非遗是什么,因此,引入非遗项目开展校园传承,学校必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参与校园传承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非遗校园传承是一项多样化、复杂性、循环往复的活态过程,同时从非遗项目自身、学校自身和社会环境三大层面上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思考。
-
巧把五谷变金沙让粮食开花结果 2020-06-01
东明粮画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古代的五谷祭祀活动,始于民间,传于民间,兴于盛世,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利用粮食、草籽、菜籽、花种等颗粒的自然形状和颜色,经过防腐处理后,加之染、切、拼、粘、排、雕等工艺,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在木板或瓷盘上拼粘各种图案。省级非遗项目"东明粮画"传承人韩国瑞,在传统粮画防腐技术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科技,使粮画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挂在墙上的"精神食粮"。
-
流水不争先,美食不争炎凉 2020-06-01
日前,《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示,与饮食直接相关的非遗项目约30项,还不包括茶酒盐油醋糖等食品工艺项目。整体来看,第五批饮食类非遗项目的总数快接近前四批的总和。自公示以来,似乎少了七年前(第四批)时的关注热议,网络上一片平静,或许是疫情的局地反复和变化让人无暇顾及,但仔细分析该批入选的饮食类非遗项目,我们看到了亮点,也看到了使命。
-
独联体国家非遗保护合作机制研究 2020-06-01
独联体自成立伊始,就把文化领域的合作和经济、政治领域的合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独联体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联合研究与管理、机构的设置、合作协议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示范性法律和法典的制定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合作机制,为促进独联体成员国之间非遗保护、发展、传承的全面合作,协调各国民族关系,构建统一的文化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
乡村振兴视野下非遗项目的网络直播传播传承态势研究 2020-06-01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面兴起,为我国众多根植于乡土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播传承开辟了新场域。在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的推动下,乡村非遗项目的网络直播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的变化,具有“多元化”“自发化”和“纵深化”的传播特征;同时,当前的传播传承实践中也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传播规划以及传播复杂化等问题。总结分析这些问题,把脉当下,对实现乡村非遗项目传播传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鄂伦春非遗项目及传承研究 2020-06-01
鄂伦春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在漫长的狩猎、迁徙、发展和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深厚而独特,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深入,鄂伦春非遗保护得到高度重视,摩苏昆、古伦木沓节、桦皮船制作技艺等均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但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渐缺失。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发体系刻不容缓,如何有效保护传承和开发则是更为迫切的问题。
-
高职院校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优势资源分析 2020-06-01
高职院校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当从其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出发,积极向高职院校学生宣传、推广、开展非遗保护活动,认真研究非遗传承的规律与方法,构建科学性、实践性、持续性更强的非遗项目教育教学体系.
-
高职院校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优势资源分析 2020-06-01
高职院校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当从其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出发,积极向高职院校学生宣传、推广、开展非遗保护活动,认真研究非遗传承的规律与方法,构建科学性、实践性、持续性更强的非遗项目教育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