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遗”校本课程在校园美育的价值 ——以福州软木画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是教育资源,是独特的民族文化、记忆与精神的寄托。当下,校园美育的新风向是让“非遗”走进校园。非遗文化与美育的融合创新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二是丰富校园美育的形式与内涵。本文以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软木画为例,探讨福州软木画校本课程在校园美育的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保护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是非遗保护的基本初衷。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保护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但对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市场机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问题上的争议却从未间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进行有效保护,一方面应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优势,另一方面应加强政府在市场失灵时的"扶壮"作用。

  • 浅析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背景下的非遗创新和非遗文创 2020-06-01

    非遗项目创新是非遗自身发展的核心动力,非遗文创是非遗拓展的有效手段,是对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延伸,对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等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需提高文创产品质量,促进文创附加消费,通过非遗创新和非遗文创,让非遗内力和外力共同发力,保障非遗在当代的活态传承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我们重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等具有深远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从政府到民间,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声很高,也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并提供了一些资金上的支持,但很多“非遗”项目依然举步维艰,濒临灭绝。一味地保护只是人为延缓了部分“非遗”资源消亡的时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时代在变,我们所有从事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事业的人也必须跟着改变。只有通过产业化发展,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配合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我造血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对自身价值的保护和传承。本文以山东省为例,以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关系为研究基础,提出五种可行性发展路径,深入探索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新思路。

  • 从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高校外语教学 2020-06-01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余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一代代人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处于黄河流域的山西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山西当地高校的英语教学偏重以西方国家的人文、历史、经济、科技等内容进行语言知识传授,英语课程中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力度比较弱。本文就高校英语教学融合非遗文化内容进行了价值探讨,并对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从文化意识、内容形式等方面融入非遗文化元素展开研究,目的是在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本土非遗文化保护和宣传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为对外交流打好坚实基础。

  • 基于数字影像艺术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以傣族象脚鼓为例 2020-06-01

    傣族象脚鼓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蕴含着傣族丰厚的民族文化韵味,集中体现了傣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影像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数字影像艺术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旨在进一步研究如何推进数字影像艺术在偏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以傣族象脚鼓为例,实地探访取材,拍摄数字影像纪录片,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从而有助增强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 媒介融合背景下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影视化传播 ——泉州市木偶剧团影视项目综合实践SWOT分析 2020-06-01

    泉州提线木偶戏历经千年从不间断传承与累积,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市木偶剧团在坚持传承提线木偶戏的独特技艺基础上,重视宣传手段和方式的创新,保护剧种艺术特色,近年来展开跨界影视综合开发,传播非遗文化,有典型性。通过SWOT分析法探析泉州木偶剧团对提线木偶戏开启的跨平台的传播新模式,在全面思考媒介融合的背景基础上,挖掘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播,提高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影视文化传播力、焕发提线木偶戏的艺术魅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现状分析及探讨——基于2007—2016年数据 2020-06-01

    我国自2006年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以来,非遗保护与传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非遗的对外宣传却相对用力不足。本文以2007—2016年我国期刊中刊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相关文章为统计源,从文章种类的分布、文章的发表时间、针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翻译视角的依托、翻译策略的选取、翻译实证的研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后续的非遗英译研究应缩小研究范围,以本土非遗实证研究为主,提高非遗英译研究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和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