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基于服务设计思维的南京金箔文创产品定制设计研究 2020-06-01

    从商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人们对文创产品差异化需求提高的同时,对服务和体验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高。文章通过服务设计思维,研究南京金箔文创产品线上定制设计。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对社会背景、生产工艺、各角色用户等方面进行调研,运用服务设计方法进行"南京金箔文创产品定制设计"的服务系统分析,得出南京金箔文创产品定制的设计内容,并进行设计验证,最终构建非遗文创产品定制的设计策略和实践路径,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文创产品的定制创意设计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 黑龙江满-通古斯语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2020-06-01

    黑龙江满-通古斯语族非遗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是重大的。认清楚这个意义是做好接下来工作的思想准备,也会对保护工作起到原则性作用,指明方向,奠定基础,我们应该基于保护黑龙江满-通古斯语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维护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加深彼此文化认同、互动、平等交往的历史职责等层面开展保护工作。

  • 陕西省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处境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发展的核心。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然而在其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应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多渠道开展非遗传承,提高非遗保护意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采取多项措施保护与传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身份合法化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主体建构 ——以贵州省思南县傩文化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与传承人制度是我国"非遗"保护的重要举措,对保护、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非遗"保护的"完整性"、"活态性"特质要求文化保护过程中厘清政府、地方社区与传承人之间的权责关系,在文化传承实践中发挥三方优势并凝成合力。"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强调"人"的文化主体性、提升个体"文化自豪感";"赋权"地方社区、文化遗产持有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在人们的文化实践中寻求传统文化基因向现代意义的转化。"非遗"采用主位承袭方式继承与创生"活态"文化有益于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性,有益于增强人们对精神共同体的认同感,有益于培养地方社会"文化民主"意识。在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时代,人类生命的丰富性同样需要尊重。将优秀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既是人类的责任也是共筑"精神家园"的文化主体意识的展现。

  • 传统与现代之间 ——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2020-06-01

    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在社会变迁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状态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续博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在传统与现代间、地方与全球间寻找发展出路与提升空间的一种映射。地方民族文化在与世界的接驳中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试,适应了新时代审美需求及市场需求的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回滤到了乡村的社会结构秩序中,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也在以新的方式反哺着生长于其中的民间艺术。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可在对地域文化遗产群资源的整体利用和联动中淡化其单一的地方属性,以一种民族象征符号的形式在文化的全球性中寻求其民族性的新定义与新意义,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中发挥其艺术的能动性作用。

  • 论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2020-06-0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生存境况正在遭受现代化的冲击。影像作为视听结合的媒介兼具艺术与传播的双重功能,可以将“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广泛播扬,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和云平台传播,依靠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量,以期实现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新路径,使之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留存的价值和意义。

  •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语境下县域非遗馆的建设 ——以湖北京山非遗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国内省、市、县都在加快非遗馆的建设力度。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语境下,县域的综合性非遗馆作为以展示、体验、交流兼顾的保护利用设施,在建设理念、功能定位、空间展示手段等方面都与传统博物馆有较大区别。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和非遗资源,如何把非遗馆打造成地域性的文化标识,发挥其文化惠民的属性特质,强调社区参与和普及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湖北省京山非遗馆的实践探索为例,对县域综合性非遗馆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 从粤剧提纲戏编演看粤剧排场的历史价值* 2020-06-01

    粤剧排场是指由固定的脚色行当、锣鼓、音乐、身段、舞台调度组合而成,用来表现特定的情节或情境的表演片段。作为粤剧传承的核心内容,排场在粤剧的编剧、表演和演员培养中都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特别到了清代,粤剧提纲戏编演中大量使用排场,使得粤剧排场在提纲戏的编写和表演中都形成了一定规律,与此同时,提纲戏的表演生态也影响着排场演出,使得熟识排场成为了许多粤剧演员"扎起"①的重要因素,成为了粤剧演出产业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也影响了现代粤剧发展。总结粤剧排场在粤剧提纲戏编写、表演中的运用规律,可为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