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物遗与非遗互动中的活化及其应用研究 ——以象山溪口粮站修缮工程为例 2020-06-01
本文记录了象山溪口粮站修缮工程的保护利用过程,梳理了文物建筑(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历史沿革、现状勘察情况,提出保护与利用的策略,结合建筑本体的文物特色,引入竹根雕艺术(象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业态,新的非遗功能融入传统文化建筑要素,使之再现传统生活体验,用粮仓这个遗产建筑,让竹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生根发芽,让非遗在物遗中煜煜生辉。
-
非遗博物馆如何开发高质量文创产品 2020-06-01
非遗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是以展品为基础和参考,综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提取重要文化元素和设计元素,采用优化手段和变形手段完成的创作活动。本文在介绍文创产品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非遗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难题,阐明了非遗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科学可行的开发措施,以期有助于提升非遗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水平。
-
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 ——“年画女侠”刘钟萍 2020-06-01
刘钟萍,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师承佛山冯氏木版年画第三代传人冯炳棠,2017年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成果展荣获"新生代传承人之星"称号,入选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名单。
-
小记者课堂开课啦 2020-06-01
大家都知道,“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让我们跟着小记者一起来上一堂别有趣味的“游园课”,走进绚丽多彩的“非遗”世界吧。“非遗”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
-
文旅结合下县域非遗节庆旅游协同发展 ——以广西资源县河灯歌节为例 2020-06-01
2014年资源县"七月半"河灯歌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七月半"文化历史悠久,具有资江两岸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双重文化蕴涵。本人运用田野调查法,以资源县河灯歌节为例,了解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近六年活动举办情况,认识到资源县河灯歌节旅游发展正处于瓶颈期。根据现阶段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几点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以期对县域非遗节庆旅游实践的思路有所裨益。
-
“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的再思考 2020-06-01
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以树立精英式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这一制度不仅疏于为大多数传承人提供真正利于精进技艺的社会环境,也忽视了非遗的多样性特点,与当今国际社会新理念的普通传承人、群体传承人和传承社区的保护意识尚有距离。政府和社会需要提升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应关注更多的普通传承人;还应引入企业和社会力量,促进民间自发的传承机制的运作;要加强非遗产权的法规保护及产权意识的培养,推动全社会民众与传承人共同保护优秀非遗的良性增长。
-
全球传播视角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0-06-01
河南地处中原文化圈,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腹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特色突出.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对于推广中原文化,打造河南文化品牌,提升河南文化的全球传播力意义重大.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现状,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师非遗素养、教学方式手段等多个维度,提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以期创新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方式,提升中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
鲁南相氏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临沂兰陵县大仲村镇小吴宅村的实地调研 2020-06-01
鲁南相氏蓝印花布有悠久的历史,其图案和制作流程都有较好的保留。即使政府和社会已对相氏蓝印花布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还存在很多漏洞,仍然存在失传的可能。为了避免鲁南相氏蓝印花布成为纸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从传承人、政府、社会各个方面加强保护。国内有很多保护非遗成功的案例,可以作为鲁南相氏蓝印花布的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