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文化基因 影像传承 中国·青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评选纪要 2020-06-01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国于2004年加入《公约》。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作为当之无愧的"非遗"大国,近些年,广大摄影人也在通过摄影媒介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记录、挖掘提炼、传播推广。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述论 2020-06-01
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性的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引导者。它逐渐构建了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在收录非遗清单、提高公众对非遗认识程度、非遗的传承与教育、国际合作与援助、引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行政措施等方面推动世界各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向成熟并日臻完善。在其保护非遗的政策和行动中,体现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和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与追求。
-
高校教学传承在陶瓷类非遗创意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非常宝贵的财产,印刻着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痕迹,但是目前河南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所以亟需加强非遗创意的开发。而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护非遗,同时其在非遗的创意开发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能够保证非遗创意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扶贫的内在联系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仅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促进非遗项目的产业化,把非遗产品开发与扶贫联系起来,有助于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贫困人口就业,达到巩固脱贫成果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非遗保护与传承与扶贫的关系。
-
漳州非遗文化在钟表设计中的开发策略 2020-06-01
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同时又是"中国钟表之城",开发具有漳州非遗文化特色的钟表产品,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本土非遗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对助力漳州非遗文化系列钟表品牌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文化融合和产品开发的角度探讨漳州非遗文化与钟表设计的结合,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方法。
-
太极拳申遗成功 2020-06-01
2020年12月17日,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
-
基于技工教育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研究① 2020-06-01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其形式多样,内涵和价值深厚。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茶非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因其环境依附性、活态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以及各地茶非遗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够,传承媒介不清晰,相关部门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传承机制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茶非遗在传承传播方面呈现各种问题。茶非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行为,以人为本的活态传承和变异是其最佳的保护行为方式,技工教育是其最佳传承途径。在充分发扬技工院校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下,探索适合茶非遗活态传承的特色技工教育方式,并以大赛延续茶道技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使得茶非遗在使用中被保护,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和传播。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图书编写出版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图书编写出版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维度的,作为个体口述实录的出版物,它不仅汇集了传承人独特的技艺表达、演述过程及经验思考等内容,填补了相关资料的空白,成为提供新材料的一种基本方式;也丰富和深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阔了视野,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媒介;同时总结和反映了传承人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创造力,为非遗传承人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并为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打下基础。出版和利用非遗口述史图书一定是带有抢救性地去做,编写内容要体系化,注意伦理问题,综合利用,构筑传播和交流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进而实现非遗资源的重构,满足人们对文化记忆和历史叙述表达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