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市场发展研究 2020-06-01

    我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作为著名的古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底蕴。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受市场广泛欢迎的“非遗”文化产品和文化内容。本文分析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当下市场环境发展的要素和趋势,提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市场开发的措施,通过互联网、创新创意、品牌构建等综合手段,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亮丽名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发展引路。

  • 基于RMP分析的四川省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 2020-06-01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进一步加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7年四川省制定和出台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根据《条例》要求,结合RMP理论分析,四川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利用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补充完善相关单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改革创新手工技艺类非遗形态和表达方式;加强科技与手工技艺类非遗的融合发展;打造手工技艺类非遗特色小镇。

  • 河源非遗“凳板龙”舞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非遗是集人的社会需求、精神需求、自然需求的活态文化,2004年中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文件来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整体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态势,但由于部分项目工艺落后、形式单一、传承人不足等诸多原因,部分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互联网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如何保护并传承非遗成为热点话题,本文将对河源非遗"凳板龙"舞传承与创新展开探究。

  • 论博物馆在非遗民俗艺术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2020-06-01

    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中只是一部分,但也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发展。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人类也在不断地前进,现阶段,我国人民对前人创造出来的民俗艺术也更加重视。本文针对博物馆在非遗民俗艺术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为例,调查了临夏回族自治州的非遗民俗艺术,探讨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在非遗民俗艺术保护和传承上的作用,并根据其在保护非遗上的经验,提出了促进博物馆非遗民俗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 数字传播视域下衡水非遗国际化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今科技快速发展,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分析其传播现状,研究其中的问题并从数字传播角度探究其国际化传播策略,完善衡水非遗传播体系,为衡水非遗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方法和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和利用路径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原生态"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而关于保护非遗"本真性"的理念,在具体实践中难以操作和实施。鉴于此,提出保护非遗核心要素的观点。非遗的核心要素是决定非遗的性质、功能与特色的因素,包括非遗的本源、信念、基本内容、主要形式、主要物品、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等。通过对其概念、构成及特性的论析,试图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和借鉴,以增加其现实的可能性与实践的可操作性。关于非遗的利用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这方面有着充分的法理依据,也不乏成功事例,对其利用的途径包括弘扬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制作传统器物、促进旅游发展等。在非遗的应用方面应该注意的是:不能牺牲保护来进行利用,不能过度利用,利用与保护须有机结合。

  • 祭祀与酬神演剧——道教信仰下徐沟背铁棍原生内涵与多元艺术形态研究 2020-06-0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徐沟背铁棍,是山西晋中地区民间道教信仰“水神龙王”的历史积淀。此项酬神傩戏是集民间文学、美术、舞蹈、音乐、故事、杂技、工艺、戏剧等艺术精华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它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宗教、社会政治和民族心理情感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研究徐沟背铁棍的原生性真实起源,加深对道教神明祭祀傩戏的内涵理解,分析其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对记忆、保护、发展和创新徐沟背铁棍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论安徽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近年来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科学规划、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随着"数字化"建设推进,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完善相关管理部门职能,制订统筹跨部门政策措施,加强资金和设备投入,建立统一的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服务平台,开展非遗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培训,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开发合作,积极开拓非遗数字资源与文创产业的结合,共同推进安徽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数字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