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活态保护”的思考* 2020-06-01
笔者以建造醴陵首座公共开放式现代高效无烟柴烧窑为原点,将产、学、研、游、国际陶瓷艺术文化交流等资源整合,集群化发展,形成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活态保护"链,并将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非遗现代生存空间的构建和非遗的现代产业化途径等3个方面落地提出建议。
-
妙用地方非遗资源 2020-06-01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起着重要作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引导学生多途径"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无锡拥有100多项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锡剧、留青竹刻、惠山泥人、刻纸技艺、紫砂壶制作等,形式活泼多样,地域辨识度高,文明世代相传,可触可亲可感。我们用好地方非遗资源,发挥非遗传
-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旅游 + 非遗”融合开发研究 2020-06-01
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赋予旅游产业的开发。随着文化经济的到来,丰富的民间文化是青海旅游业的法宝。“旅游 + 非遗”融合发展模式将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宣传民间文化、实现文化合作共赢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青海土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并剖析了土族非遗文化及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应用 2020-06-01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顾绣进入高校进行传承和创新的教学实践。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以学分制的形式开设创新实践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顾绣的工艺技法,了解顾绣的文化价值及影响,并结合所学服饰设计和制作专业知识,实现对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应用。探讨顾绣在高校文化环境和师生群体中传播、传承和创新的途径,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种新思路。
-
论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与传承 2020-06-01
湖南作为湖湘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颇为丰富。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学习活动及传承保护工作,湖湘地区亦是如此。本文在湖南"非遗"概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及学习活动和传承保护方面的基本情况,以期让人民大众对湖湘"非遗"有更多的了解,并进一步对"非遗"进行有效的传承。
-
融非遗文化创新的校服设计项目教学及产业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融非遗文化创新的校服设计项目教学,通过挖掘、研究和传承、创新优秀的非遗文化,应用于校服设计、研发及生产中,赋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提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小议 2020-06-01
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来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本课程结合起来,是改变当前非遗传承困境的最佳选择之一,通过政策与法规引领,非遗项目需要与时俱进,采用数字化技术和市场化手段,才能得到不断地传承与弘扬。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 ——以运城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是实现其有序开发的重要前提。资源禀赋条件、开发条件、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产业化效益等5方面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在对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分类基础上,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遗产知名度、市场开发情况以及遗产所在地区位条件等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非遗资源的级别。关公信俗最具旅游开发价值,其次为传统手工艺类、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类非遗资源。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民间文学以及传统医药类非遗的旅游开发评价得分较低。结合遗产资源评级状况,提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