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03 条数据
-
那些挥之不去的灯影记忆 2020-06-01
我生在岫岩满族自治县一个小山村,那时候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如果赶上了谁家放场电影或演场皮影戏,都足以成为伙伴间最兴奋的话题。研究生毕业后,我幸运地成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奔波于田野,用我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去搜寻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民间艺术遗珍。有时候,回忆起上山下乡的日子,总是自然而然地想起在凌源调研皮影戏时的所见所闻,我想这或许也是因为皮影是大多数农村孩子最深刻、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吧。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刻葫芦的研究发展——葫芦上的守艺人 2020-06-01
在对阮氏的第四代传入阮熙越的采访中了解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刻葫芦技艺,由于地方宣传力度不够,太多高科技的东西取代了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手工艺的东西不被人们所认可,但是她仍然秉承着一颗赤诚的匠心去做,坚持做纯手工,并且大胆创新,大大提高了葫芦的实用价值和利用价值。传统的民间技艺随时面临消失的危险,传承人、传人都有一定的责任,为了能更好地推广刻葫芦这项工艺,阮熙越推广非遗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认识到这种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
-
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情境下世代传承的活的精神实践,保护非遗就是要增强非遗的生命力。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对非遗的抢救性保护、活态性封存和多媒体传播具有突出作用。但当前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存在忽视地方性,重存档、轻传播,重外在技术、轻文化内核的问题。数字化保护要融入互联网思维和媒介融合的理念,让非遗的传承人和拥有者都参与进来,加强非遗文化的多媒介传播和文化消费,让非遗融入到民众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非遗的数字化保护。
-
变迁、塑造、发展 ——非遗空竹文化的现代化传承途径探索 2020-06-01
空竹是一项以健身娱乐、休闲观赏为特点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已被列为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文主要从现代化相关理论出发,以空竹现代化的变迁历程为主线,结合非遗空竹运动的科研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得出空竹在现代化发展中的矛盾关系及解决办法,顺应国家健康发展的大环境,加强我国民间传统体育的文化生命力,拓宽非遗空竹文化的传承途径。
-
传承人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 2020-06-01
传承人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关注民俗的创造主体,意在从"人"的维度来理解民俗。民俗由民众创造,民俗最终的归宿同样是民众所生活的日常世界,这一过程中,传承人不仅是民俗的创造者,也是普通民众感知、接触具体民俗事象的桥梁,以传承人的个人生活史为镜子,可以窥见广阔的民俗生活内涵。传承人在文化传播与承继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传承人保护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非遗传承人不仅是非物
-
浅谈虚拟现实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存 2020-06-01
档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存过程中存在难度大、还原体验度差等难题.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些难题的可能性.VR技术以其保存全面性、还原真实性、沉浸式体验互动性及其数据的高度再利用性等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非遗档案的保存、传播,本文中笔者还探索了其他更好的传播非遗档案的辅助措施,结合VR技术,以期让非遗档案保存工作更有效.
-
非遗保护问题三议 2020-06-01
2004年,我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遴选,目前已有3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申报成功,位居世界第一,在非遗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小觑。但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冲击,非遗自身的特性及其特殊的传承方式,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因此如何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
非遗元素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涪江闸坝景观设计为例 2020-06-01
基于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将非遗元素运用到涪江闸坝景观设计中,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城市桥梁景观,使大众更加了解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