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03 条数据
-
东莞非遗“千角灯”的艺术资源及其衍生品的设计 2020-06-01
东莞"千角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源于宋朝,集书画、剪纸、刺绣等民间手工艺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宝贵的艺术资源。怎样将其艺术资源发掘和传承,该文作者认为高校可根据教学特点将"千角灯"的艺术资源融入学科课程,结合现代设计方法进行创新性的传承,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创意产品,使东莞非遗"千角灯"艺术资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
界首彩陶保护与发展的路径与原则 2020-06-0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引导传统手工艺往产业化道路上去发展来解决它生存的困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在保证它的活态传承基础上合理发展经济?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界首彩陶为例,剖析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如何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实现繁荣文化与发展经济双赢目的。
-
泥塑惠人:非遗项目的校本化“活态传承” 2020-06-01
江南名城,“醉”美无锡,有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它就是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民族传统工艺——惠山泥人。惠山泥人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情趣盎然,被誉为“最具有东方神韵的民间艺术”。正是看到惠山泥人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抓“根”握“本”,成立“柏小泥人”工作坊,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程,走进课堂。
-
青神竹编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历史传承。青神竹编作为典型的国家级非遗手工技艺,是眉山对外展示的名片。目前知识产权的保护仅限于平面竹编作品中内容图案和商标的保护,专利保护和立体竹编保护缺失。本文拟从法律角度详细阐述目前青神竹编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和下一步思路。
-
非遗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建议 2020-06-01
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实施,已进入十五个年头,完成了采集的阶段性工作。随着2005年世界非遗项目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的成功申遗,到第十二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惊艳亮相,"非遗"一词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大众的视野中慢慢从陌生转变为熟悉,并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以保护少数民族申遗项目为题的音乐学理论研究,也呈现出日趋活跃、成果丰硕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如同其他非遗项目一样,少数民族音乐在非遗的介入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抢救性保护,但同时在十余年的保护工作的进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拓展传承途径,强化保护内涵;2.拓宽多维视角,探索多层结构;3.问题的存在及解决的方法。本文围绕以上有关少数民族音乐非遗保护理论研究的状况进行展开。
-
特殊情况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对策研究 2020-06-01
在宏伟庞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河中,传承人作为遗产的携带者所与身俱来的承载和传递功能已愈来愈受到官方的强烈关注.抢救性记录工作,以全媒体形式系统记录传承人自身所掌握的精湛技艺和对文化传统的深切理解,尽最大努力延续非遗历史文脉,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于传播民族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弘扬民族精神,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加强非遗保护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06-01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10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发表了意见。大家普遍认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市有必要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相关制度,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传承发展中
-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暨主题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 2020-06-01
2018年9月13日至1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下简称“非遗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大全国性节会之一,非遗博览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自2010年起已成功举办四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