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65)
分类筛选新闻(44)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非遗项目(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19)
非遗名录(53)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03 条数据

  •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 龙灯会:进入课程 2020-06-01

    非遗项目解读杨镇"龙灯会"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祭祀活动之一,随着时代的推移,渐渐演变为娱乐乡亲、增加节日气氛的活动,虽然在功能上有所改变,但是龙灯会的技法、套路、伴奏的鼓谱都沿袭了数百年,演变而成现在的杨镇龙灯会表演形式,以适应民间表演的需要。其传承、沿袭的轨迹清晰明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2007年6月20日,杨镇一街"龙灯会"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非遗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增加非遗教育内容,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效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其载体耦合效应,可以潜移默化地促使高职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教育效果,稳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

  • 民俗与法理该如何平衡 2020-06-01

    在赵州桥所在地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民俗“五道古火会”已经流传2000多年了。除了极富观赏性外,五道古火会还起到凝聚乡邻人心、保护传承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作用。2011年,五道古火会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古火会“会头”,近20年来,杨风申每年都会制作200个左右“梨花瓶”等烟花成品进行表演。没想到,古老的非遗技艺会酿出一记“炸弹”。

  • 广东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非遗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体验时代发展的今天,非遗文化与旅游发展需求都在发生着转变,更需要对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使非遗文化与现代人们的文化需求更好结合,促进非遗文化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端砚文化作为广东省肇庆市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肇庆市端砚文化为例,借助“互联网+文旅IP”的模式,实现非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促进当地发展。

  • 鑫囍缘/鑫囍缘珠宝四大艺术系列亮相深圳珠宝展,匠启东方文脉 2020-06-01

    鑫囍缘珠宝四大艺术系列匠作传承非遗经典,匠启东方文脉,于2018深圳国际珠宝展惊艳亮相,收获广泛关注。禧·婚嫁系列鑫囍缘珠宝携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潮绣传承人——康惠芳大师,共同创作“金禧良缘”金线刺绣嫁衣,并以嫁衣元素为创意来源,创作出“禧”系列婚嫁喜饰。将传统与现代并融,创意

  •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国在该方面的起步比较晚,如何在大数据的助力下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也变得尤为重要。

  • 西安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价值和维度 2020-06-01

    使用现代精湛的影像、声音的形式将民间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完整地保存下来,将传承人创作过程中的经验、技艺及状态记录下来,同时拓展口述史研究的价值和维度,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尤为重要。当下,“非遗”口述史的记录更多是田野实践,记录方式不断变化和完善,更多地使用新媒体、新工具,尤其是当下自媒体

  • 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充满校园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初期的挖掘抢救逐渐过渡到传承发展上,纵观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校园已成为了其中一个重要的保护手段。本文立足于本地非遗进校园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充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