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03 条数据
-
用文化塑造品牌——莞城步步高小学用课程托起心中的“莞草”梦 2020-06-01
一、“非遗”进校园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北京已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把“非遗”纳入了学校的教育体系,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及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这项举措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鼓励和支持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参与学校“非遗”课程的开发,编写“非遗”知识读
-
探索纺织非遗的与时俱进 2020-06-01
11月16日下午,在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主题论坛环节,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应用的8位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发表了各自观点,围绕"非遗+现代生活"、"非遗+创新发展"两项议题阐述了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并提出纺织非遗发展方向。论坛1非遗+现代生活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进入博物馆之时,也便是其销声匿迹之时。只有将纺织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表达才能长存。为此,众多文化界、产业界人士励精图治,要让纺织非遗"活在当下"。
-
非遗传承人——“康巴汉子”东周的红陶合作社 2020-06-01
随着“非遗进校园”项目的浪潮,清华大学也迎来了一批来自青海玉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来京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非遗传承人,于2017年10月8日在清华美院A区一层展厅进行了作品展示与现场交流活动。现年44岁的东周就是其中一员。
-
地方非遗文化的品牌化传播途径思考 2020-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l]。非遗毫无疑问是我国增强文化自信的中坚力量,而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今已然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
-
传统与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博物馆建设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的珍贵财富,我国极为重视对非遗的保护,逐渐出台多种政策和法律,推进数字化保护进程。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建设数字化非遗博物馆的重要性,其次提出了数字化保护非遗的措施,最后提出了建设数字化博物馆的策略
-
福建:海丝非物遗产展 2020-06-01
12月11日-15日,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福建泉州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117个项目参展。本次展览突出非遗整体性保护成果展示、非遗项目活态展示、非遗产品及衍生品开发和生产性保护技术创新交流展示三大特色。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2020-06-01
本文将以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遗)的保护为对象,梳理与分析其出路,并深入讨论非遗保护的困境与问题形成原因。结合法律、政策、时代特性设计保护理念,希望可以更好的保护我国的非遗项目。
-
文化部原副部长周和平等领导、专家调研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近日,文化部原副部长周和平,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张庆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会长兼秘书长张雅芳,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杨建新等领导、专家在新昌县县长李宁,副县长杨哲文等陪同下调研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