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03 条数据
-
中国风摄影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对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如何让非遗从被“供奉”的神坛走进人们的生活,让非遗资源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独特、最为丰富的财富的同时,进一步
-
中国风摄影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对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如何让非遗从被"供奉"的神坛走进人们的生活,让非遗资源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独特、最为丰富的财富的同时,进一步
-
上海市"非遗在社区"工作指导会在长宁召开 2020-06-01
2018年11月13日,为加强非遗在社区工作专业指导,加强各区经验交流,协调解决问题和困难,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第二片区)工作现场指导会在天山街道举行。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尼冰、长宁区文化局局长方雷、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公共文化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葛永铭、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龚毅、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黎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独角戏”代表性传承人姚祺儿、上海大学教授蓝凡、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侯小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原副所长方阳应邀出席。
-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戏曲 2020-06-01
8月11日,车文明教授分别以"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戏曲""中国戏曲文物研究综述"为题,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西部地方戏曲评论人才培养"学员授课。扎根田野调查、讲台教学、学术研究数十载,车教授一直潜心探索中国戏曲的话语体系,在非遗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戏曲,意义非凡。戏曲是非遗项目里非常重要的一大类型,截至2017年6月,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戏曲类有昆
-
如何避免非遗文化进校园陷入“盲人摸象”的误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意义深远,温家宝总理曾说:“物质性是文象,非物质性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学校教育是传承非遗的重要场域,非遗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系统,已然大势所趋。然而,如何避免人文化处理非遗知识,避免非遗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形态,让学生学习起来犹如盲人摸象,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因此,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对非遗文化进行“原境重构”,还原非遗的真实性和原生态,变得尤为重要。
-
雄安传统工艺振兴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0-06-01
“锦绣中华”201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系列活动一雄安传统工艺振兴学术论坛活动于2018年9月17日下午在北京服装学院容城时尚产业园召开。作为第三届白洋淀服装文化节的重要板块之一,此次活动吸引了多位非遗专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时装设计师参加。
-
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及模式分析 2020-06-01
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间优秀的民族文化,历经了近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得以延续至今.然而,到了现在在现代化进程中却着面临人亡艺绝的窘境.如何让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承发展下去,保护好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是一件时间紧任务重的大事.本文阐述保护非遗的重要性,并根据当前形势提出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的路径及方法,创新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
-
新形势下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递者,面对当前我国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的严峻形势,开展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新形势下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意义等方面入手,对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进行思考,提出了优化各级保护部门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基层保护单位职能作用等一系列工作措施.